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1.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反映国人会议A.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B.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C.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D.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人会议在某些时候可以定夺国君的废立,由此说明国人会议对周代贵族的权力具有制约作用,故选A项;周代是在某些时候召开国人会议,并没有破坏正常的分封制度,故排除B项;周代国人会议并不是常设机构,所以不是确保民众参政的权利,故排除C项;周代建立的不是封建统治,故排除D项。2.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A.隶书的全面推广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患危机的解决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答案】D【解析】【详解】秦统一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以巩固大一统王朝。材料中“县官”、“郡尉”、“郡司马”等称谓体现了秦朝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宣传,故D正确。材料涉及称谓变化与隶书的推广无关,故A错。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对儒家“焚书坑儒”,故B错。C项与材料无关。3.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2-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4.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应市区消费;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这说明此时的市镇A.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B.区域分工更加明显C.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产业结构出现倒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代市镇生产的产品主要共市区消费,并给市区提供原料,说明市镇依附于城市,经济独立性有所削弱,故选A项;由材料内容可看出市镇经济依附于城市,并不是区域分工明显和身缠专业化程度提高,故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产业机构变化的问题,故排除D项。5.下表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调兵速度情况表-3-调出地调入地时间安徽浙江镇海46天四川广东广州79天陕甘浙江约90天孟买澳门25天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B.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C.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D.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内容可看出英军在调兵速度上远远超过清军,主要是因为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在交通手段上超过清王朝,说明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故选B项;由调兵速度上无法看出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看不出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也看不出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故排除ACD项。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以后迅速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A.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B.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C.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D.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答案】C-4-【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到,中国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居多,出口农业原料不断增长,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C项正确;A项说法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因此B项错误,排除;中国出口农业原料不断增长,说明中国日益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无法体现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因此D项错误。7.1915年,中国有学者论到:“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此论A.主张完全照搬欧美政治制度B.意在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C.逆历史潮流遭先进人士抨击D.反映了民众实现民族富强的迫切愿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到,该学者倾向于君主制,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可知,这属于逆历史潮流的观点,C项正确;A项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主要说明君主制的优势,并非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的迫切愿望,因此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联系所学近代美、法、德、日的政治体制以及特点分析解答。8.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建设具有重大-5-作用,要求干部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就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培养人才的表现,故D正确。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故A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错。材料是提到要求干部阅读书籍而非民众,故C错。9.罗马法规定:“凡由室内向道路投弃物品致人伤亡的,不比受害人亲自起诉,凡市民均可控告加害人。”这一规定表明,在古代罗马A.本国公民享有法律特权B.注重提高人们公德意识C.任何市民都拥有控告权D.严禁人们投弃垃圾物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任何市民都可以对随意抛弃物品致人伤亡这种缺乏公德的行为人提起控告,说明古代罗马注重人们的公德意识,故选B项;享有法律特权的说法无法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控告是有针对性的,任何市民都拥有控告权的结论无法得出,故排除C项;罗马法严禁的是抛弃物品致人伤亡,而不是严禁投弃垃圾物品,故排除D项。10.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这一状况A.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B.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C.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向美洲出口商品的比重增加,说明英国商品拓展了销售范围,这种状况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选D项;“大约100年后”是指18世纪末,此时英国还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故排除A项;18世纪末英国的国际地位处于上升状态,而不是下降,故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6-11.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基于实际的灵活性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D.取得成功的偶然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可知罗斯福的行政是基于实际的政策,具有灵活性,故选A项;根据“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可知系统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不代表其具有脱离理论的盲目性,故排除C项;偶然性的说法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12.法国缺煤,尤其是缺乏炼钢用的焦煤,过去一直是从产煤丰富的鲁尔地区和靠近法德边界的萨尔地区进口。西德的铁矿石藏量不大,鲁尔地区所用铁矿石的重要来源之一,一直是法国的洛林地区。这反映了A.法德发生战争的必然性B.法德和解的现实需求C.一战爆发的潜在性危机D.美国干预西欧的契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德是宿敌,但材料反映出两国经济具有互补性,在此基础上,法德关系的和解是因为二者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故B正确;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经济具有互补性,所以战争不是必然的,故A错误;材料未提及一战,故C错误;材料未反映与美国的关系,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法德关系的缓和。材料“法国……一直是从产煤丰富的鲁尔地区和靠近法-7-德边界的萨尔地区进口。西德……铁矿石……一直是法国的洛林地区”说明两国经济具有互补性,所以两国关系的缓和也就是必然的。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材料二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他们在16世纪前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今天美国境内有300多个印第安保留地,是政府划拨给印第安原住民集中居住的土地,主要分布于美国的西部和中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印第安人在保留地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包括宗教自由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但联邦政府和美国国会仍对保留地拥有最高的“父权”(后改称为“托管权”),拥有最高司法和行政权。——摘编自曾向红《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制度现状研究》材料三60年前的那场民主改革彻底打碎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帮助西藏经济发展,仅2017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就高达1500亿元(人均4万余元)。——摘编自《西藏日报》2019年4月12日(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第安保留地”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3)结合三段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答案】(1)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管理;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2)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欧人向美洲殖民扩张,将印第安人大量杀害;19世纪以来美国大量占领印第安人土地;20世纪以来美国民权运动不断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繁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3)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或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少数民族地-8-区的民主改革;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全国人民的支持。历史意义:继承发展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多元一体民族传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民族向心力、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民族政策的伟大制度创新,为各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发展问题提供了成功借鉴。【解析】【详解】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概括得出:军事征服、授予官职、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管理、民族平等等。第(2)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信息“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他们在16世纪前广泛分布于美洲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1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