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1-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据安阳殷墟考古发现,有一处贵族的窖藏圆穴集中堆放了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该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A.商代对祖先神灵的崇拜B.奢侈腐化的贵族生活C.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活动D.技术水平先进的手工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石镰刀”是农业生产工具,商朝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井田制,因此该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活动。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祖先崇拜,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不能反映贵族的奢侈腐化的生活,排除B项;“石镰刀”是农业生产工具,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技术先进”,排除D项。2.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B.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C.社会发展阶段不同D.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属于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所以,其决定性原因正是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故C项符合题意;两者均是地主阶级代表,故A项错误;B、D两项均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2-3.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造五铢钱为全国统一货币,旧时货币一律作废。汉武帝此举意在A.彻底清除王国势力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抑制私营手工生产D.切实强化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统一铸币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允许地方及民间私自经营,以求控制全国经济命脉,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答案为D项。A项“彻底清除”说法绝对,排除;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统一铸币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此举意在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排除C项。【点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权力;设立13州部,每部派刺史,作为地方监督机构;实行盐铁国营,统一铸五铢钱,大力发展经济,消除地方割据基础,以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4.费正清所著的《中国新史》中引用研究者的观点称:“中国算盘的计算效率尽管惊人,却只限于十二位数左右一次数组计算,不能做高级代数计算。…‘中国在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这段时期比较欠缺数学上的创新,可能正是为算盘便利好用付出的代价。”这一观点认为A.算盘限制了古代中国数学发展B.算盘的普遍使用开始于明朝C.算盘便利了古代中国商品交易D.算盘是外国传人的计算工具【答案】A【解析】材料“中国在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这段时期比较欠缺数学上的创新,可能正是为算盘便利好用付出的代价”反映了算盘的便利性使古代中国数学发展缺乏创新动力,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算盘的普遍使用开始于明朝,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算盘便利了古代中国商品交易,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算盘是外国传人的计算工具,故D错误。故选A。-3-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比较欠缺数学上的创新,可能正是为算盘便利好用付出的代价”,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算盘的便利性与古代中国数学发展缺乏创新动力之间的关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5.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到“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再到“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可知,宰相的权力在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治统治清明”,也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B、D两项错误。6.宋以后,福建北部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在洞庭湖等地区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B.宋代农村小农经济逐步解体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D.新航路开辟加快了物种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南方一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答案为A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未对种植作物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的结论,排除C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D项。-4-【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背后隐含信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7.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纳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A.皇权高度集中B.内阁首辅大权独揽C.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D.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答案】A【解析】材料中事件说明内阁大臣的权力较大,内阁属于皇帝的附属物,体现出皇权的高度集中。A正确;内阁首辅大权并不是独揽,B错误;古代属于君主专制,C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D错误。8.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但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映了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B.反映了文人限制君权的政治诉求C.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的表现D.纯粹是两部小说里出现的偶然巧合【答案】A【解析】【详解】“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说明古代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A正确;文人并不是限制君权,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想中的君臣关系,而非当时的价值观,而且并未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D中偶然巧合说法错误。-5-9.元代王祯《农书》中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明清时期反而罕见,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阶段。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战争对农业经济的破坏B.人口增长制约农业发展C.国家经济结构逐步转型D.高产作物的种植与推广【答案】B【解析】材料“明清时期反而罕见,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阶段”所述现象的出现在于明清时期人口的迅猛增加,导致劳动力过剩,因此一些地区放弃铁犁牛耕等,改用人力,由此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破坏作用,A不正确;明清时期依然是自然经济是主导,经济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和转型,C不正确;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不会导致人们放弃生产工具,而用人耕,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明清经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明清时期反而罕见,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阶段”的理解,结合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10.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这表明A.清朝承袭了明朝制度B.礼法制度已不合时宜C.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D.传统家天下体制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清代皇权行使和皇位继承以及亲王摄政等事项均不允许大臣干预谈论,说明皇权进一步强化,选项C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承明制,排除A;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11.清末《中国数学史》介绍了当时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士大夫们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还用《易经》中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2+a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6-于乙亥。”这一现象反映了A.西学东渐后近代数学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心态C.西方近代数学中国化的必要性D.传统文化与近代数学相互交融【答案】B【解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c”、“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才是本题的题眼,典型的生搬硬套,生搬硬套是因为不懂,不懂是因为闭关锁国、封闭落后造成的,说明清末有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B符合题意;西学东渐在明朝已经出现,A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C“必要性”说法过于绝对;D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的落后,不能正确运用科学成果,不是体现文化的交融,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思想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士大夫们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还用《易经》中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2+a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的理解,结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等相关知识加以理解。12.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方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并向两边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种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A.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B.结构合理的文化理念C.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D.轴线分明的政治氛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三大殿、后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并向两边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体现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封建政权内部的森严等级,因此这种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故答案为C项。建筑理念、文化理念并不是故宫宫殿本身设计的用意,排除A、B;轴线分明与政治氛围无关,排除D。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材料一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丝织业发展迅速,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官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答案】(1)表现:封建经济逐渐瓦解;乡村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加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社会两极分化和流动性增强。(2)特点: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地位上升;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影响: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动。【解析】【详解】(1)由材料“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可见封建经济逐渐瓦解;由材料“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可见乡村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由材料“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可见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加强;由材料“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见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由材料“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
本文标题: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1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