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
-1-单元限时集训(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B[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2.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促进了天命思想学说的确立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项;材料强调“德”而不是“天命”,故A项错误;为专制集权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天命思想与题干无关,题干强调的是道德教化,D项错误。]3.孔子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老子提倡“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孙膑强调“乐兵者亡”上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简表。这反映出当时()A.各派均反对争霸战争B.民众渴求社会安定C.诸子的主张渐趋一致-2-D.诸子关注军事斗争B[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各位思想家对待战争都持反对态度,孔子主张“修文德”,老子主张“不以兵强于天下”,墨子主张“非攻”,孙膑主张“乐兵者亡”,因此反映了民众渴求社会安定,故选B项;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各派反对不义之战,体现了民众的诉求,排除A项;诸子主张趋于一致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诸子对战争的论述体现了对民众生活的关注,排除D项。]4.韩非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并强调“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韩非此举旨在论证()A.变革旧制的迫切性B.国策与时俱进的必要性C.君主地位的特殊性D.儒墨复古主义的落后性C[题干“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说明韩非认为君主的品质和能力在治理国家中尤为重要,即强调君主地位的特殊性,故选C项;韩非主张变法革新,但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韩非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不会倒退,但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韩非通过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目的在于论证君主地位的重要性,排除D项。]5.(2019·永州一模)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C[乐器是古代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钟、鼓、罄等敲打乐器因不便携带在魏晋时期不被常用,而古琴、长笛、筝、琵琶等乐器因便于携带而活跃于社会上,说明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多元性、个性化,故选C项;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在明代,排除A项;传统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发展遇到危机,但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排除D项。]6.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撰《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做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A.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B.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的分歧-3-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A[根据材料“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可知,南宋理学为传统儒学的正当性找到了依据——“理”,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宋代理学维护伦理纲常、等级秩序,故C、D两项错误。]7.(2019·马鞍山三模)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B[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王阳明心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但并未动摇,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等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王阳明,排除D项。]8.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序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B[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政府都提倡尊敬老人,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尊老”风气,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项;商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传统儒家思想,而不是宗法观念,故D项错误。]9.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受《离骚》的启发;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受《论语》启发。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4-A[据材料可知,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都借用古代文化典籍,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故选A项;B项材料未涉及,故排除;C项说法片面和绝对化,故排除;D项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故排除。]10.明代某思想家指出:“身也者,天下万物之本”,认为“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提出“尊身”“爱身如宝”等主张,这一主张()A.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B.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C.彻底批判了理学纲常思想D.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A[材料中思想家强调“身”“天性之体”,重视人的价值,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故选A项;古代人文精神先河在春秋时期开启,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对理学纲常的批判,排除C项;在中国古代士人思想受到严重束缚的明朝,不存在“个人主义”的泛滥,排除D项。]11.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A.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C.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D.主张“适时而动”的时代发展观D[李贽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上,他认为,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本题选D项。A项不够准确,李贽主要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针对皇权;B项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李贽并不是认为没有标准,而是说标准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12.(2019·乐山三模)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A.知行合一B.经世致用C.回归孔孟D.民贵君轻C[根据材料“‘《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强调回归圣人(孔孟)的儒学本源,故选C项;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密不可分,排除A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排除B项;民贵君轻是孟子对民本思想的具体阐述,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5-——《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6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7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得出民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仁政。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得出节用爱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深化和发展的角度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得出百姓的忧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第(4)问的第一小问,综合材料一“得其民,得天下也”,材料二“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以民为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主张:节用爱民。关系: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发展。(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共同之处: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6-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2分)[解析]根据材料任选主题来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论述,孔子的道德观、法制观是两个最为准确和标准的主题定位(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得分);需要注意的是《论语》只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不能作为论述依据,而主要通过伏尔泰和毛泽东两人来对孔子的道德观或法制观来进行评判;此外,还要注意结论的客观和全面性,即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客观地看待孔子思想的进步和局限性。[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分析: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评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1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