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下列中国的各项民主制度中最能反映讲话主旨的是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正式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所以B项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该文献反映了新中国实行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与材料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A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材料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B项错误。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与材料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D项错误。23.小明收集了三幅分别名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西藏自治区成立45周年庆典”的图片。如果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A.民主政治的成就B.民族团结的力量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民族区域自治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制度,故A项正确;民族团结只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方面,故B排除;材料信息与改革开放无关,故C排除;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无法体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故D排除。4.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A.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D.文化大革命中制度破坏【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知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建立,所以背景应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故选B项;共同筹建新中国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建立,第一节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确立,此时人民代表大会还没有建立,故排除AC项;根据材料内容可推知此时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D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5.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06年5月24日,长沙市民某先生在家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忠”字舞的照片。据其母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B.三大改造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革”时期【答案】D【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来看,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左”倾错误严重,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故答案为C项。其他时期不符合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A、B、C项。点睛:文革期间,对伟大领袖的个人崇拜到达极点,全国人民以一种近似疯狂的愚忠形式来崇拜伟大领袖、迷信伟大领袖。个人崇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跳忠字舞、唱忠字歌、唱语录歌、戴毛主席像章、早请示晚汇报、三忠于四无限等等。因此材料反映的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文革”期间。【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6.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C.国民平等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强调的是法制对民主的保障,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故选B;材料未涉及人民民主原则,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国民平等,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依法治国,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排除。47.香港地区的顺利回归使得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分工不存在任何障碍。使香港地区“顺利回归”、与内地经济往来“不存在任何障碍”的主要原因是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B.澳门回归促进了两地经济的交往C.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D.海峡两岸通商、通航、通邮的实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香港的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运用,故A项正确;澳门是在1999年回归,在香港回归之后,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海峡两岸关系,排除CD两项。故选A8.“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A.不同的文化传统B.不同的社会制度C.不同的经济水平D.不同的生活习惯【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一国两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说的是“同”即“一国”,而“异”就是“两制”,故B项正确。两岸的文化传统相同,故A排除;经济水平的不同,与一国两制无关,故C排除;生活习惯也不属于一国两制的“异”,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一国两制的内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9.1983年,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这表明他A.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C.倡导两党间通过谈判解决台湾问题D.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5【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邓小平“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不是承诺放弃武力,“唯一方式”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从“1983年”和“两党平等会谈”结合所学可知,B项不符合“提出构想”题意;材料中邓小平阐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原则和方法,不是重申“两岸”的立场,D项错误。【点睛】一国两制是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其前提是一个中国,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目标,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平。”这一规定:A.标志着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C.加快了抗战胜利的进程D.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可知中国与苏联是结盟的,这一规定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现固,选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条约,而中苏建交是1949年10月,二者在时间上不吻合,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题目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友好关系,材料不能印证“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签订的条约。抗日战争在1945年就已经结束了,二者在时间上相互矛盾,排除C。11.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这次会议”是指A.中印会谈6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C【解析】【详解】中印会谈不能反映材料“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有西方国家参加会议,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是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26届联合国大会有西方国家参加会议,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2.石家庄棉纺厂和华北制药厂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其所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的外交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中苏联的援建即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再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BC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与材料中苏联的援建无关,排除D。1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7A.中国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额交替上升B.西方外交孤立和中国外交“一边倒”C.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国内外环境恶劣D.中苏关系破裂和中美关系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从柱形图中能明显得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苏贸易显著增加,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快速下滑,结合此时相关背景不难得出结论,即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拒不承认新中国,中国外交方面表现出“一边倒”的态度这对中外贸易有着直接影响,故B项正确;表中没有体现出中国对苏和对西方贸易额交替上升,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排除;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故D项错误。【点睛】“20世纪50年代”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4.1971年,美国决定调整政策,抛出了所谓的“双重代表权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同时保留国民党集团的席位。该提案出台的背景是A.美国对联合国控制加强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C.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中美双方关系正常化的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知道已很难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于是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最终被26届联大否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对联合国控制的加强,且该提案被否决实际上反映了控制减弱,A项错误;此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8位尚未恢复,B项错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中美尼克松访华,D项错误。15.1969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到中国旅行的限制,议员、记者、教师、学生、科学家和医生六类人员可以访问中国,这一规定反映A.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B.美国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华某些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美国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969年7月中美尚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美一直未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2
本文标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1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