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50分,考试时间30分钟。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A.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D.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在材料中柳宗元首先指出能让有才能者脱颖而出,居上位掌握管理天下之权,这是治理社会最好的方法。而分封制下社会的管理者是因血缘而世袭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并不能保证继承者的素质才能,并且在分封制之下,许多有才能者也会因血缘关系而被排除在社会管理层之外。这段材料主要分析了分封制下的弊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评价: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②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2.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以下制度设置符合该论断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2B.宗法制和礼乐制C.宰相制度与郡国并行D.君主专制和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君主专制的刚性”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则体现了科举制的特点,故选D项;宗法制、礼乐制和郡国并行制都不是选官制度,与“官僚制度高度流动的柔性”不符,排除ABC项。3.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三公九卿制B.推行中朝制度C.采用三省六部制D.颁布推恩令【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解决地方封国问题,故选D项;三公九卿是秦代确立的制度,中朝制度是加强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唐时期,故排除ABC项。4.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3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5.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行使监察职能的是A.太尉B.节度使C.郡守D.通判【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具有监察职能的是通判,该官职是宋代监察地方长官的职务,故选D项;太尉负责军事,节度使和郡守都属于地方长官,不负责监察事务,故排除ABC项。6.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行政管理权B.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C.体现了地理搭配的划界原则D.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中分析,元朝行省界限打破了地理标志范围,按照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4划分,说明省界犬牙交错;材料中中书省是都城所在地,面积较为广阔,体现了中书省的地理位置重要,“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现了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行省制“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故D项错误。7.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民贵君轻B.仁者爱人C.皇权至上D.无为而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可知这是皇帝至尊地位的标志,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C选项正确。A、B、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C.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答案】C【解析】【详解】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不符合史实。因为中国的封建王朝采用的都是君主专制,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内阁没有决策权,故B错误;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可知,皇5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大臣的制约,故C正确;内阁无实权,故D错误。9.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D.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D正确。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题干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C。【点睛】C是误选项。很多学生认为“汉代由15个郡扩大到108个郡”,事实上是“把这15郡分成了108个郡。”,郡越分越小,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弱。610.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十将军委员会B.氏族贵族会议C.公民大会D.四百人议事会【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应该是公民大会,故选C项;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执行机构,而非最高权力机构,排除A项;到公元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因此氏族贵族会议不可能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排除B项;四百人议事会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公民大会常设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11.“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治国应该由专业政治家进行管理,如果采用直接民主政治就犹若雇佣一位蹩脚的舵手和建筑师,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考点:古代世界史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12.杨共乐、彭小瑜主编《世界史古代卷》中记述道:“希腊城邦政体的所有特征皆围绕公民权利展开,实际上,公民集体、公民大会和公民兵三位一体,构成城邦的权力中心。”这反映了希腊城邦政治的基础是A.公民权利B.间接民主7C.小国寡民D.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希腊城邦政体的所有特征皆围绕公民权利展开”可知希腊城邦政治的基础是公民权利,故选A项;希腊城邦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小国寡民、分权制衡的特点,排除CD项。13.《雅典政制》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指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A.最高权力机关B.最高法院兼最高监察机关C.最高行政机关D.最高立法机关【答案】B【解析】【详解】未经陪审法庭审理则罪名不成立说明陪审法庭负责的是司法事务,属于法院和监察机构,故选B项;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排除A项;陪审法庭负责的是司法权力,而非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排除CD项。14.梭伦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以下观点:“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由此可知,梭伦改革的特点是A.彻底铲除贵族特权B.扩大平民权利C.按财产划分等级D.折中两派利益【答案】D8【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梭伦对平民和贵族利益的兼顾,体现了梭伦改革的特点是中庸,折中两派利益,故选D项;梭伦折中了平民和贵族的利益,因此既不是彻底铲除贵族特权,也不是扩大平民权利,排除AB项;材料信息与按财产划分等级无关,排除C项。15.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却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A.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C.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D.民主政治形同虚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滥用和误用的弊端,反映了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故选A项;材料内容主要揭示了直接民主的弊端,没有反映城邦利益高于一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演说术对民主决策的影响,排除C项;“形同虚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汉书·孔光传》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9——《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国君,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四: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时间职位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3)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阁权地位“经常受到挑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清朝设立军机处有什么影响和作用?(5)以上材料反映出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特征是什么?【答案】(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失误。(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3)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
本文标题: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2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