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1.《诗经》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A.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B.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C.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D.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大邦维屏”指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而“大宗维翰”体现了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宗法制,B项正确。AC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三代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大邦维屏”“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2.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A.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基础的封国与周文化之间的关系,未体现疆域问题,因此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分封的诸侯国在地方上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因此具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并非全部文化,因此排除D;B通过分封制,把不同文化基础的地方诸侯国联系起来,并使得周文化得到传播,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赋役制度的变化B.以“孝道”治天下C.郡县制度的发展D.皇帝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反映了分封制与姓氏紧密相关,战国以后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故平民逐渐获得姓氏,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赋役制度的变化,故A错误;以“孝道”治天下,属于伦理观的方面,与平民逐渐获得姓氏无关,故B错误;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关系最直接”,学生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郡县制的演变趋势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A.“诸侯朝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薛无别,则宗族乱。”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答案】B3【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CD分别反映了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等内容,而B礼乐征伐开始出自于诸侯,说明了分封制遭到了破坏,王权衰微,所以B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重大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得免于战国”和“人人自以为更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以此肯定秦朝统一的重大意义在于使人民有了生产生活的安定环境,D项正确;人民从诸侯统治进入秦朝统治时期,与“人人自以为更生”不符,A项错误;我国政治格局的长远发展不是百姓最切实的利益,B项不符合史实;秦朝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与结束了战乱,百姓“自以为更生”的说法不对应,C项不符合题意。6.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历史概念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运用排除法即可否定①和③。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考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1)建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以“德高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其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裁。(2)中央官制:创立三公九卿制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总的特点:中央机构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a)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机构各部门执政相互牵制。(b)军国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c)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③作用:形成了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3)地方制度: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①推行: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②内容:a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b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c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③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7.云梦秦简中记载了一段秦律,大意为: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在,也不能免责。这段秦律最能说明A.地方治安形势非常严峻B.当时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5C.秦律采取轻罪重罚的原则D.实施暴政是秦朝骤亡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虽是秦律,但是没有强调追究四邻的责任,而是强调里典、伍老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所以不算苛政严律。选项A不切题,CD言过其实,只有B切题。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8.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D.宗法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及材料中“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可知皇位是血缘世袭的;这源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宗法制;故选D。A项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同姓子弟、功臣、先代贵族;C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B项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其核心内容;故排除A、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9.《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下列对此段史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北宋当时不存在外忧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未奏效C.宋代政府多奸臣当道D.太宗仍将巩固专制集权作为首要目的【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统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可知宋太宗将治理国家的重点放在对内部的统治,即巩固中央集权为目标,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610.《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A.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B.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C.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唐朝官员“受财而枉法者”、“受财而不枉法者”进行处罚措施,符合题意的是A项,唐朝是封建社会,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是人人平等,排除B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项。1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世卿世禄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汉代实行的制度兼有周代的分封和秦代的郡县制,即实行了郡县制,故选D项;“推恩令”是削弱地方的措施,世卿世禄是选官制度,重用侍从、秘书削弱相权是加强君主专制,均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BC。故选D。12.汉朝时期,最基层的官吏要把(君主的)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成编的简册)悬挂在乡亭市里。这种现象说明()A.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B.汉代基层官吏也拥有很大权力C.皇帝事必躬亲、亲力亲为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答案】D【解析】【分析】略7【详解】根据“把(君主的)诏书写在乡亭的墙壁上……悬挂在乡亭市里”可知皇帝通过政令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故选D项;A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皇帝事必躬亲,排除C。1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C【解析】【详解】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和监督,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符合题意;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相权虽一分为三,但相互协商、相互牵制,并非独立施政,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就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故B项不符合题意;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不符合题意。14.“(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B.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可知元代推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正确。行省不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还有宣政院。排除B项;行省没有军政大权,行省行使权力要受到中央节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行省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故D项错误。15.“廷寄”是中国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始于雍正皇帝,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泄密。皇帝将机要文书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廷寄”可作为研究我国古代哪一历史问题的重要资料A.选官制度的突变8B.宰相制度的变革C.监察制度的发展D.君主权力的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皇帝将机要文书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军国大事不经内阁,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
本文标题: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23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