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部分:共计12题,48分)一、选择题1.“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宗法制B.皇帝制C.世官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A正确;皇帝制度的内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不符合题意,排除B;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为官的制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察举制是汉代依据品德选官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2.在秦朝,郡县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他们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到了唐朝,地方长官的下属人员须由吏部选派的人员担任。这说明()A.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善B.中央集权日渐强化C.君主专制开始达到顶峰D.郡县制渐遭到废除【答案】B2【解析】【详解】秦朝郡县地方长官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但到了唐朝,这个权力被中央收回,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涉及中枢权力体系,A项不符合题意;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渐遭废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3.西汉初年,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举措A.推行于“推恩令”颁布后B.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C.直接导致“七国之乱”D.意在防范封国的势力壮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相“总纲纪、统众官”来看,西汉政府通过官僚制度的安排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防范封国势力壮大,D正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不符合“西汉初年”,排除A;“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相“总纲纪、统众官”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B错误;汉景帝削藩政策直接导致“七国之乱”,故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相“总纲纪、统众官”,紧扣关键信息和中央集权的含义分析解答。4.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曹魏时期选官在程序上要求“中正”出据书面的正式材料,选拔内容包括家世、品行和道德才能等,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公正合理的一面,C项正确;要求“中3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等,表明其并没有随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为先,不能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项。5.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A.设参知政事B.设枢密院C.设三司使D.由文臣出任知州【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可知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最终威胁中央集权;宋初由文臣出任知州,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题意;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宋代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B项不符合题意;宋代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项不符合题意。6.据史载,一次,宋孝宗的一名幸臣请求法外开恩,宋孝宗答道:“降旨不妨,恐外庭不肯仿行。”要他去央求宰相,可宰相“坚执不从”,并表示“纵降旨来,定当缴了”。宋孝宗得知此情,不禁浩叹:“书生难与他说话!”此事说明,宋代()A.宰相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B.司法制度遭到皇权的破坏C.宰相政治地位已超越皇帝D.士大夫全面干预司法事务【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宋孝宗有意对一名幸臣法外开恩但宰相不肯,说明宋代宰相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宋孝宗试图干预司法,但并没有成功,因此无法得出司法制度遭到皇权破坏的结论,B项不符合题意;宰相政治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超越皇帝,C项不符合题意;D选项“全面”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不符合题意。7.明代初年废除中书省后,皇帝直辖六部,尚书权重,侍郎权轻;到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堂官,都有权直接上奏,意见不一时则由皇帝裁决。这一变化反映了()4A.君主专制逐步强化B.地方权力日渐削弱C.内阁行政功能弱化D.六部成为权力中枢【答案】A【解析】【详解】从明代的尚书权重,侍郎权轻,到清代两者“都有权直接上奏,意见不一时则由皇帝裁决”,可知皇帝通过尚书、侍郎的相互牵制而进一步加强了对六部的操控,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中央高官与皇帝的权力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内阁,且明清时期内阁权势呈现加强趋势,后有军机处的设立,CD项不符合题意。8.梭伦改革前,雅典公民按照出身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梭伦改革时,实行财产等级制,规定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这一改革措施A.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B.紧密联系政治地位与职业C发展了间接民主原则D.使公民参政免受财产束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得出,梭伦改革的财政等级制度,相比于之前的贵族政治下的世袭方式,梭伦的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为工商业阶层提供了从政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答案为A项。B项,紧密联系政治地位与职业的表述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雅典的民主是直接民主,排除;D项,根据题意,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等级,不同等级所享有的权利、所尽的义务不同,排除。9.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A.罗马法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C.罗马法追求完美境界D.罗马法主张消除压迫,使社会公平【答案】B5【解析】【详解】罗马法仍然保留了一些习惯法,罗马法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会消灭阶级压迫,故AD错误。材料中指出罗马人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过程中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的发展,体现了罗马法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精神,故B正确。罗马法注重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与时俱进,故C错误。10.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内容广泛,条文比较明晰的《十ニ铜表法》・实现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这一转变A.目的在于维护平民的利益B.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D.适应了外来移民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十二铜表法》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制度改变了以往贵族随心所欲解释法律的局面,使得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这有利于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C选项正确;《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其制定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故A选项说法有误;《十二铜表法》制定于公元前5世纪,不是制定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才是适应了外来移民的需要,而不是《十二铜表法》,故D选项错误。11.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A.国王“统而不治”B.首相掌握立法权C.内阁对议会负责D.三权分立的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6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并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首相的不信任案时,首相必须辞职,或请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产生新议会,反映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王,排除A;议会掌握立法权,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D。12.19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席分配仍沿用中世纪的方式,传统选区大多已经衰败了”而后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城市,有很多没有选举资格……虽然这场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使英国至此走上了坚定的改革之路。”英国这场改革A.历史上被称为“光荣革命”B.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C保障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D.使得责任制内阁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光荣革命”事发1688年,时间不符,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宣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时间不符,排除B;由材料“19世纪初”和改革内容涉及选区和选举资格问题,联系所学,符合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这次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但广大的农民和工人的政治权利依然有限,故选C。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中叶,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共计2题,52分)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7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答案】(1)例如: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互不相属,相互牵制;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分割相权等等。(2)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不同:①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②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③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解析】【详解】(1)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可以列举秦代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等措施。(2)关于“创新”,由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关于“不同”,由材料“选举权集中到中央”可得出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由材料“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得出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由材料“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可得出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唯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间接民主”取代古代“直接民主”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条件:①三面环海,港湾众多(地理环境)②城邦体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③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活跃④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具有包容性。(2)因素:①参政者素质不能保证,导致多数人暴政②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8政治;③直接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具有狭隘性;④
本文标题: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2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