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周练过关(六)一、判断题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和而不同”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答案F。“一脉相承”可印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不是博大精深。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答案F。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3.南方人偏爱咸粽子,北方人青睐甜粽子,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答案F。南北方人端午习俗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表明了南北地区文化的差异。4.“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答案T。5.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答案T。6.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能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答案T。二、选择题7.余秋雨写的《寻觅中华》一书,系统地表述了作者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的是()A.秦的统一B.宋明理学C.春秋百家争鸣D.汉代儒学至尊答案A解析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的是秦的统一,A符合题意。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发展影响较大,春秋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汉代是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B、C、D不符合题意。8.有人这样说中国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像一幅画,生动表现了文字的内涵(如下图)。材料表明()2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文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汉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答案A解析图中汉字“安”所表达的内涵体现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A正确;B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将汉字与文字等同起来;D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9.汉字最初有甲骨文、金文,秦始皇为统一汉字书写,采用小篆。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文字的统一与各地方言、乡音并存,在相同中保留着特色,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国家政令的畅通,对实现国家统一和多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①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具有无比优越性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相承的重要标志③汉字是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外交流的主要媒介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我国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汉字“具有无比优越性”的说法错误,①排除;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明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③错误;汉字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国家政令的畅通,表明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④符合题意。10.在我国,传世的浩瀚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体例,这些史书是()①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3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知识点。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能直接体现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故①②③正确,选A。④错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文化兴”必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全面接受西方文化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挖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②错在“全面接受西方文化”上;④与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没有直接关系。12.下图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所书的环读诗四言诗句(晓河澄雪,皎波明月),从任何一字起,或左行,或右行,皆成二句四言诗,妙趣横生。这幅作品()①以优美的书法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以新颖的结构表现了诗词的鲜明独特魅力③以隽永的隶书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以美好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心中的爱国情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丰子恺将传统的诗句变成可以环读的四言诗句,以新颖的结构表现了诗词的鲜明独特魅力;透过这些文字,还可以看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底蕴,以隽永的隶书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有体现源远流长,①不符合题意;诗句中没有涉及抒发作者心中的爱国情感,④不符合题意。413.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这说明()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②我国古代医学技术具有实用性的特点③我国古代医学技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说明我国古代医学技术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②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①不选;我国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④错误。14.为了向经典致敬,导演李六乙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别出心裁推出四川方言版《茶馆》,并对舞台背景、人物道具等作了现代化的处理,使观众仿佛置身于老成都的街头,亲身体验巴蜀文化独有的魅力。这体现了()①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②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③一方水土涵养着一方文化④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群众的需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继承,因此①不选;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④表述错误;四川方言版《茶馆》由李六乙创作,使观众仿佛置身于老成都街头,体验巴蜀文化,②③正确。15.2018年10月22日,“非遗·中国——2018全国民族文艺汇演”在西安举行,以苗族、蒙古族、羌族等多民族的歌、舞、乐文化为主体,以各民族非遗保护项目为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思想,现场气氛热烈,观众热情高涨。这充分体现了()①各地区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色彩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不断弱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5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而不是区域性,①排除;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的,④错误。16.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表明,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答案D解析中华文化由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融合而成,并且吸收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成果,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D符合题意。17.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答案C解析“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并不是材料要强调的,A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不选;京剧是“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C正确;D说法绝对,不选。18.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下列能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一脉相承③我国各地区的文化都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主要包括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③④符合题意;①②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符合题意。三、综合题19.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神农氏以赭鞭(一种红色的竹根)鞭(此意为采掘)草木,始尝百草,6始有医药。”在其后漫长的理论与实践中,中医药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有效地与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成了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民国以来,随着西洋医学的源源输入,自清代形成的中西医汇通思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答案(1)我国中医药文化始于神农氏,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传,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2)中医药文化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说明中医药文化内容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3)中医药文化不仅融汇各种哲学思想,还与西医药结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2018年11月5~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上海有着江南水乡的婉约气质,又拥有国际都市的开放基因。这座东方魅力之都的开放、包容折射出中国拥抱全球化,与各国伙伴携手共进的底气和自信。上海文化的这种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集中体现。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答案(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本文标题:(浙江新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周练过关(六)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3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