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3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解读】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落实】一废宰相,设内阁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①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过程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④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二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设立(1)时间:雍正帝时。(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3.职能2(1)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4.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考点深化】一、比较宰相制、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比较项宰相制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性质中央一级行政机构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国家行政机构职权行政、决策内侍、咨询最高行政权任职方式选拔任免直接由皇帝决定会议选举中的多数党领袖,经国王任命,首相组阁本质君主专制的产物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民主政治的产物对君权影响制约君权强化君权国王“统而不治”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对明清以前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发展。(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4)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渐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典例剖析】典例1.(2019·广东惠州模拟)《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出自翰林院【答案】C【解析】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史论形成]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相权不断削弱,君权逐渐强化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宰相权力不断分化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典例2.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答案】A【解析】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史论观点』内阁的地位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典例1.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生源地和行政中心”。此机构的设置()4A.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军务C.取代前朝的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D.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答案】A【解析】根据“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轻巧识记】用“一废、二设、走极端”概括明清政治典例2.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D.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故A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说明内阁不是专职批答奏折,故B项错误;清朝没有恢复相权,故C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史论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结束了古代中国政治史上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明清政治体制日益僵化,阻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真题在线】1.(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5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2.(2018·北京高考·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是军机处的废除与设置,且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其权力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皇权的措施,并未对地方的统治,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仅仅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并未获得宰相职位且清朝已经废除宰相,故C项错误;军机处由废除到重新确立,说明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64.(2017年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从材料“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可知材料不是在强调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虽提到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但没有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仍然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材料并非无法解释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而是没有把论述君主制存在的原因作为主旨,故C项错误;综观材料可知论述的是,君主专制能在中国长久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是适应特定社会需要的,对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完全是消极影响,故D项正确。【针对训练】1.(2019·辽宁沈阳模拟)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得出丞相制度被废除后,皇权得以强化,缺乏对皇帝个人独裁的制度制约,可能会造成宦官专权等一系列政治问题,政治的开明色彩降低,故C项正确。2.(2019·河南安阳模拟)下图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7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而待遇向职位靠拢D.明清官阶超越士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归【答案】C【解析】“贵族政治”与材料中秦汉“职位分等”不符,故A项错误;“氏族的统治”与材料中“秦汉”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按职位给待遇”相符,故C项正确;士族统治已经成为过去,与材料中“明清”不符,故D项错误。3.(2019·陕西师大附中模拟)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答案】C【解析】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4.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3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3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