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管理学原理》一、教学目的:通过对管理理论及其发展史的学习,使学员能了解管理的主要发展阶段和主要学派,基本掌握管理的几个职能的理论,形成正确的管理观念。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论来联系实际,能分析实际的管理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课堂上仅讲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其余要靠自学。同管理的过程一样,学习中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另外如果时间允许,尽可能多阅读有关参考书和报刊文章。本课程按说是应该进行案例讨论的,我们将根据课时安排的情况再做考虑。考试采用什么方式,也将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为什么要在学经济学的学生中开设这门课程呢?从严格意义上说,管理学和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经济学是从社会的整体利益的角度去研究如何提升竞争、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全社会福利最大化;而管理学则是在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约束条件下追求微观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二者在研究的目的上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是,学习经济学,若不一定程度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微观组织的管理运作的行为和过程,那么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就可能缺乏可靠的依据和有效针对性。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相对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原理、规律以及管理方法论,拓宽知识面,对经济学的研究不无裨益。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这也可以为其今后工作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二、教学参考书: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主教材)约瑟夫M.普蒂等:《管理学精要-亚洲篇》机械工业出版社孔茨、韦里克:《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三、关于教科书:从管理学教科书来看,由于管理科学较成型的理论产生和发展于国外,特别是美国,因此相对比较成熟和发达。但基本上是以孔茨等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的,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国内也出版了不少管理学的教材,大体上也是沿用国外教科书的体系,有些是增加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一些内容,总的来说大同小异。当然,最新的教材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国在八十年代中期曾推出一套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目前已又陆续出版了相当部分,估计有20本左右。四、关于课程的性质:1、一般性。管理学是管理方面的一门基本的理论课程,管理学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探讨管理活动有规律性的东西,即各种各样组织的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性。从研究对象看一般没有具体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它区别于专门研究各个空间领域特殊规律的管理学科,如社会管理学、军事管理学、科技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管理学、体育管理学等,也区别于业务管理学,如计划管理学、财务管理学、领导科学、管理会计学,以及部门管理学如农、工、商企业管理学、银行管理学、旅游企业管理学等。管理学一般不涉及具体的业务和方法,但对具体业务和方法研究具有指导意作用,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但却不能取而代之。管理学科体系图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学校管理学医院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工会管理学新闻管理学科研管理学监狱管理学其他企业学校医院政府工会新闻机构科研机构监狱其他2、综合性。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活动,在管理实践中,涉及的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基本因素,还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管理工作还广泛涉及应用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从管理学与多学科的相互关系看,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3、实践性。尽管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管理实践的总结。但正如管理学家罗宾斯所说的,你不要指望仅从一门管理课程中就能学会怎样做管理者,管理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学会管理。工业工程政治学一般系统理论社会技术合作社会社会学应用系统系统群体社会心理学系统论行为文化人类学合理人际决策理论选择管理管理者的关系科学管理经验经济理论心理学数学历史经验管理学学科知识图基本管理理论知识第一讲管理概论一、对管理的认识(管理的定义)什么是管理?可以说,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观点:(1)决策。美国管理学家西蒙就认为“管理就是决策”(2)协调。美国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3)通过他来做所要做的事。美,R.M.霍德盖茨“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4)过程。美,托尼.布洛科特等“管理就是筹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美,斯蒂芬.P.罗宾斯也同意这一观点,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一个综合的定义: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来自于美国各商学院的学术研究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举行集会,旨在确定是否能找到一个管理的定义,商业人员能够采纳和用于实践,研究人员能够用于教学。最终,他们得出了下面这个定义,可以说,这个定义并非是一个人得出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管理是引导人力和物质资源进入动态的组织以达到这些组织的目标,亦即使服务对象获得满意,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感和成就感。新家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的约瑟夫.M.普蒂和旧金山大学的韦里奇、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孔茨认为这是一个管理学的综合性定义。我们知道,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包括输入,运营和输出三大环节。要素投入包括人力、物质(资本)、技术等。而管理包含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引导,一个管理者必须平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不能过分强调物质资源而忽略人力资源,反之亦然。他也不能因偏重技术而忽略人的因素,这二者都必须考虑。组织的动态性在此定义中的到了体现。组织的运营是处在一个永远变化的环境之中的,因为技术在变化,市场在变化,产品和服务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因而组织也在变化,那些随时准备适应环境变化的组织被称为动态组织。达到目标是这一定义的下一个部分。产品和目标是一个经营性组织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它们就没有这些组织或没有这些组织存在的意义。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必须知道你要你的员工去做什么,否则的话就没有了目标,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管理。衡量达到这些组织目标的绩效成果是其所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满意度高,组织目标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员工的成就感、满意度和士气则是管理激励、沟通效果的体现。以上介绍的是国外教科书的定义。国内教科书,尽管本教材也介绍了几种,实际上远不止这些。可以说,这些定义多参考了国外教科书的内容,然后加以扩充说明。当然有的或有侧重,有的相对全面,例如本教材的作者就自认为他的定义是比较全面的。复旦大学的芮明杰等人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这里同样提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涉及目标,但更强调的是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认为这是管理的核心。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的部分手段和方式,但它们本身并不等于管理,这是吸收了国外资源学派的观点的,也可以自成一说。二、管理的职能关于管理的职能划分,最早对管理的具体职能加以概括和系统论述的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法约尔,他在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被称为“五功能学派”。后来许多管理学者对管理职能又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义进行了阐述,出现了不同的学派,但从总体上看,只是繁简不同,表述不一,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简要地说,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管理者所履行的几大基本职能。随着经济向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内容更加丰富,几乎所以有的教材都把决策单独列为一种职能(也有部分教材将其列入计划职能中)。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教材把创新单独列为一种管理职能。有关这些职能,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将会讲到。这些职能也就是管理学的内容,它构成了管理学的基本框架。三、为什么要管理(管理的作用)1、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这主要是针对人类社会而言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只要有组织存在,就需要有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有组织的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协作的范围越来越广,组织化程度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发展就是如此,从小作坊--小企业--大企业--企业集团--跨国公司,标志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要求管理的水平的不断提高。穆尼和赖莱就说过:“管理是开动、指挥和控制组织的计划和程序的生命的电火花”。所以,管理既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又是组织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国外在分析企业破产的原因时,发现有90%以上的破产企业是由于他们管理上的无能与缺乏经验所致。在我国,同样有不少大、中型工商企业或企业集团,就是从很小的,简陋的企业发展起来的,兴旺发达的原因固然可以很多,但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能做到,有的却不能呢?归根到底可以认为是管理的作用。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由资源有限性所决定的。组织的资源有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管理活动的安排就不得不比较其成本与收益,选择更合适的管理活动。2、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管理既是形成生产力的条件,也是创造生产力的源泉。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具备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然而,没有管理,这些生产要素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通过管理,使这些要素实现最佳组合,并按照合理的流程运转,从而使生产要素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不仅有一个能否实现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高低的问题。在生产要素投入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低就直接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而这高低之间的相差部分,就是管理所创造的。既然管理就是配置资源,下面我们就简单地介绍一下资源的有限性、资源类型和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有限性每一种组织资源尽管在数量、种类上都不尽相同,但一定是有限的。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财富(价值表现为货币)(1)对组织目标的影响组织调动的资源必须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有时机会只有一次,如航天飞机的发射,防洪抗灾的组织等。(2)组织有限资源与组织可调动资源所谓可调动资源,是指组织在实现既定目标中可调动的所有资源。可调动资源可能大于组织自己拥有的资源,也可以小于组织自己拥有的资源。拥有与其他组织密切的合作关系借用、利用其他组织的资源a大于组织自己拥有的资源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更高的组织目标自己拥有的有限资源部分滞存,可调动资源小于名义资源b无法使用较低的组织目标无法获得其他组织的支撑组织能否调动更多的资源来支撑组织目标的实现,充分表明该组织调配资源能力的高低。(3)有效利用资源的两个基本方式A、既定资源条件下,使组织目标更好地实现在投入资源既定约束下使产出更大;B、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尽量少地占用有限资源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使投入资源最小。上述两个方式虽然表述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4)组织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实现组织目标管理活动的安排方面有机会成本的存在。所谓管理活动A的机会成本是指,安排或选择管理活动A就不得不放弃安排或选择管理活动B预计所获得的价值,反之亦然。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管理活动安排就不得不比较其成本与收益,选择更适合的管理活动。同时,管理也是有成本的,尽管管理本身是对资源的配置活动,其本身也是要消耗一定资源的。资源类型任何组织为了存续至少需要下述类型的资源:(1)人力资源。必备的和重要的资源;(2)金融资源。(3)物质资源。知识性信息——科学书籍——知识信息(4)非知识资源——照片、图片——美的信息(5)关系资源。与政府、银行、企业、学校、团体、名人、群众等方面的合作及亲善的程度与广度。资源配置过程对有限的上述不同类型的资源,根据组织目标和产出物内在结构要求,在量、质等方面进行不同的配比,并使之在产出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应的比例,从而使产出物成功产出。有两个重要要求:第一,要有达到与产出结构需求一致的资源配置结构,否则,有限资源中就会有滞存、浪费。第二,要对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在配置过程中既保持所需结构,又进行适当调整,因为有些资源相互间存在替代性。所以在保持产出物
本文标题:《管理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