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河南省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眷和答题卡上。2.同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注意题号对应正确。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上交。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文中说:“在政治经济史的意义上,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该观点认为科举制A.改变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B.切断了世族繁衍的制度基础C.是历代政府选官的唯一途径D.让世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以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切断了世族繁衍的制度基础。因此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反映科举制改变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排除;D项彻底退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2.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2-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下列事件的革命模式与此思想相悖的是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北伐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来看,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而且尚未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农村为中心的道路,与材料所述思想相悖。故答案为A项。B项南昌起义走的是城市为中心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表明此时共产党仍旧走城市为中心道路,尚未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北伐战争主要依靠国民革命军,进攻北洋军阀统治区域,而且也不是农民游击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28年”。3.法国史学家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写道,法国大革命实际上并不是发生在受压最紧的时候,而是发生在原来压得很紧,然后逐渐放松的时候。路易十六时期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从而引发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是路易十六时期A.弱化专制统治的结果B.改革不成功的结果C.改革目标偏激导致的D.改革进程不平衡的结果【答案】D【解析】-3-【详解】依据材料“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从而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在进程上发展不平衡,使得利益分配失衡,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了革命的爆发。故答案为D项。A项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是为了缓和矛盾从而巩固封建统治,而不是弱化,排除;B项依据材料改掉了一部分来看,路易十六改革取得了部分成果,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改革目标的偏激,排除。4.2013年2月4日解放军总参谋部与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就加强海上斗争和海上安全合作问题进行座谈,副总参谋长戚建国表示:“海上斗争事关国家主权和安全,也事关国家建设和发展。在复杂严峻的海上斗争形势面前,既要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中国决不主动挑起海上争端和冲突,决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安全威胁,决不影响国际法允许的海上航行自由;也要坚定不移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国家核心利益一点也不能损,国家主权一分也不能丢,国家领土一寸也不能少。”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政策坚持的基本准则是A.独立自主B.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答案为C项。A项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排除;D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排除。【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中日关系史上日本“武力派”造成了“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转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日本发动“三甲之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B.“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远胜于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4-C.“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D.“甲寅之役”是指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之役、甲辰之役、甲寅之役分别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项,“三甲之役”均是日本实行大陆政策,对外扩张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要求清政府赔偿的军费数量巨大,而且要求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开始了资本输出,这远胜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俄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A.均田制与井田制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B.均田全属中央政府,井田是分封制的基础C.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D.井田制和均田制都推动了精耕细作模式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是推行分封制的经济基础,而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故答案为B项。A项井田制是维护奴隶社会发展,而均田制是巩固封建统治,二者有本质区别,排除;C项井田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均田制时精耕细作的模式已经出现,排除。7.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着这样的记载:“网疏而民富”;“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司马迁在这里体现出的经济思想是A.对私人营利采取一定的放任态度-5-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发展经济应该农工商并重D.发展商业应因地制宜【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网疏而民富”“各劝其业、乐其事”“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来看,司马迁主张政府对于百姓的经营活动少一些限制,即对私人营利采取一定的放任态度。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涉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农工商孰轻孰重的问题,排除;D项发展商业应因地制宜与材料无关,排除。8.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C.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D.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来看,这反映了东西南北各地的商品交流,体现了唐代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稹是唐代诗人,这首诗反映的是唐代商业贸易的发展盛况,排除;B项区域性商人群体兴起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百姓生活富裕安康,排除。9.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6-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来看,政府强调私人的土地产权,因而会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这一规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依据材料来看,这一规定强化了私人所有,弱化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10.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①缺乏政府监管②常遭盗贼劫掠③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④居于交通便利之地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来看,当时草市常遭盗贼劫掠,②正确;“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来看,江淮草市居于交通便利的地方,④正确。①材料未体现草市缺乏政府的监管,错误;③材料未体现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错误;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1.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之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7-A.①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B.②甲骨文中出现“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C.③反映了唐代制瓷业的成就D.④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它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故答案为D项。A项后母戊大方鼎反映的是商朝的铸造技术水平,排除;B项甲骨文中出现“蚕”和“丝”字,不能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制品,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排除。12.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著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B.闽商控制金融领域C.商品经济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倾银铺”是镕铸银锭的店铺,专为顾客将大锭分成小锭或将碎银镕成大锭,说明当时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工具,白银的货币化实质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8-13.荣氏企业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1912年后,荣氏企业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促成荣氏企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因素有①一战对战略物资的需求②企业自身管理有方③国民政府大力支持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B
本文标题:河南省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