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会考,无答案)
-1-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会考)(无答案)(满分:100分1-3班使用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30小题,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A.秦代后B.汉代后C.唐代后D.宋代后3.春秋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非乐”,他认为非乐并非认为乐不美,而是因为乐会“亏夺民衣食之材”,所以要禁止。上述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墨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4.《汉书·武帝纪》记载:“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武帝“劝学”的根本目的是()A.确立儒学统治地位B.促成社会重学风气C.恢复西周礼乐文明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6.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蠹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当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经世致用C.天下为主,君为客D.唯物主义7.谭嗣同称:“孔教亡而三代下无可读之书矣……以冀万一有当于孔教者,则黄梨洲《明夷待-2-访录》其庶几乎!其次为王船山之遗书。皆于君民之际,有隐恫焉!”谭嗣同在此赞扬两人都A.批判君主专制B.赞成民主自由C.主张工商皆本D.提倡经世致用8.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9.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朱熹在此强调的是:A.“君权神授”,肯定君主意志是天理B.“君为臣纲”,规范君臣秩序C.“天人感应”,君主承天意教化民众D.君主亦应“存天理,灭人欲”10.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11.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1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在这个时期(明清),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传统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13.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14.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C.主张削弱君权D.体现近代民权思想15.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3-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16.“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ABCD17.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A.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B.西夏印刷技术落后C.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D.印刷术已普遍应用18.有学者说:两类人不能听明曲(明代散曲、传奇),一类是指点江山、慷慨激昂的人,听了就会融化了那虚无缥缈的“江山”,回归到真实与温馨的“屋檐”;另一类是喜欢经史子集的人,听了就会不爱孔子爱妻子,不敬圣人敬爱人。这表明()A.明曲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B.当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明曲体现市民的文化需求D.时人严重缺乏爱国精神19.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20.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京剧-4-21.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淸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A.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22.“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下列中华民族对近代西方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是A.四大发明B.天文历法C.唐诗宋词D.中医23.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变法通议》24.“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25.1917年,《新青年》2卷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B.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D.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26.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27.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认为进化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这表明严复宣扬进化论的目的是A.发展近代科技B.提倡自由平等C.反对专制迷信D.推动社会变革28.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5-无量。”这反映了: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29.顽固派在攻击近代某思想家时说:“其谈治术则专主西学,欲将中国数千年相承大经大法一扫刮绝,事事时时以师法日本为长策。”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胡适30.有学者指出:“这场运动是鸦片战争后最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塑造作用。”“这场运动”最大的历史意义是()A.动摇了旧思想的统治地位B.弘扬了科学民主精神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D.开启了思想解放潮流二、非选择题,4题,共40分。(1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自出现以来不断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材料二“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思者也。”——朱熹《论语集注》材料三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产生的背景。(3分)-6-(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提倡的爱民方式,并分析朱熹主张爱民的根本目的。(3分)(3)据材料三,概况“到了封建末世”民本思想的新发展,并指出这一发展对后世的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本思想发展的特点。(1分)(10分)材料一、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公民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众民所归,乃举为民主,如美、法之总统。——康有为《孟子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董仲舒的建议与顾炎武的观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董仲舒建议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2分)-7-(3)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内涵的演变。(4分)(10分)3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本文标题: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会考,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