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必修3)
-1-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纲考情素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18·江苏卷T34第1问2017·江苏卷T192015·江苏卷T37第1问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5·江苏卷T21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疑点排查1.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016·天津卷,11C)2.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2016·江苏卷,23B)3.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2015·广东卷,31B)4.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2015·江苏卷,21④)5.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2017·天津卷,7①)提示1.×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3.×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4.×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能逐渐趋同。5.×汉服文化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而不是区域性。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考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征[2018·江苏卷,34(1)]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解析此题属于原因类试题。结合材料中的“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迷上了中华文化”“挂灯笼、贴福字”等信息,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等角度组织答案。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3-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核心素养渗透: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即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拥有一种由衷地自豪感与归属感,愿意在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奉献自己,谱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华章。中华文化两大基本特征比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从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上讲的侧重点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关注历程、动态、纵向内涵、静态、横向见证汉字、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联系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政治认同、科学精神)(2018·南通市调研一)出现在3300多年前商代中晚期的汉字鼻祖甲骨文,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现代汉字及汉语语法结构,与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一脉相承。由此可见,甲骨文是()①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③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①不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不符合题意。现代汉字及汉语语法结构,与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一脉相承,体现了甲骨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②④符合题意。-4-答案C2.(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以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②符合题意。经济决定文化的发展,③错误;区域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交流,但不可能融合统一,④错误。答案A易错点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提醒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矫正训练“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C项排除;A、B两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科学精神: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增强对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考向一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2013·全国Ⅱ卷,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台湾风物图卷》描绘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①说法正确。它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说明两岸文化有共同的根源,②说法正确。《台湾风物图卷》与《清明上河图》艺术风格相似,但文化价值各异,③说法错误。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④说法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错误。选A项。答案A考向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2015·江苏卷,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旗袍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①②入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不同文化应交流、借鉴、吸收,但不可能趋同,④错误。答案A-6-1.正确理解包容性提醒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入其他文明。③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善、结合、融合、借鉴等。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几个注意点(1)认为“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整合而成”是错误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整合”说法错误。(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1.(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一直有一些人担心,圣诞节的流行将为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推波助澜。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圣诞节在中国快速流行的这些年,很难说是它改造了年轻人,还是它被年轻人改造了。中国年轻人实际是在把圣诞节拿来“为我所用”,使得这个节日迅速“中国化”了,圣诞节成了年轻人放松身心、营造浪漫的机会和理由。这启示人们()①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正在逐步消失,不必要杞人忧天②对于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③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我们需要兼收并蓄④文化创作要关注-7-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①错误,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不会消失。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B2.(政治认同、科学精神)“2018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匈牙利行”系列活动开幕式暨“魅力丝路”歌舞演出于当地时间6月23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成功举行。其中,由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演奏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赢得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该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最著名的乐曲,旋律富有匈牙利民歌的音乐特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成功表演体现了()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③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由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演奏,该曲是德国人创造,旋律富有匈牙利民歌的音乐特色,体现了①③;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融合,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发展,没有强调文化继承对文化发展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答案A易错点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提醒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矫正训练1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对待外来文化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不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而是辩-8-证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应选A。答案A易错点2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提醒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地域可影响但不能决定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差异也并不等于文化冲突。矫正训练2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C.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统一、渐趋融合解析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体现了区域性特征,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说明了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故B符合题意;A错误,自然条件是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D“统一”错误,文化要展现多样性而不是日趋统一;C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答案B时效热点26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9-1.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表明()A.电视节目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中国古诗词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解析电视节目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不是重要途径,A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5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