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4讲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通史体系建构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思想文化上,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传统科技依然走在世界前列;文化世俗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真题典例深挖考情晰方向1.(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C项。2.(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2-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表明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A项错误;清代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开始”说法错误,D项错误。3.(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遍存在。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然是个体经营,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佃农只是通过租佃方式获得了土地使用权,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的问题,B项错误;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4.(2018·全国卷Ⅰ)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3-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中国传统中被视为祥瑞,这说明明朝君臣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画仍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政府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外国贡品,体现的依然是“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5.(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郡邑大夫”等可以看出昆曲受宫廷和官府重视,宫廷和官府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排除B项;“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排除C项。6.(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本草……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受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影响,但“源于”说法错误,排除A-4-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涉及汉、唐、宋、明多个朝代,故“宋明理学”错误,排除D项。7.(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解析材料中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士大夫地位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排除B、C两项。8.(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排除。9.(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从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而非衰落,B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10.(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5-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方三司,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派遣巡抚管理地方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客观上会加剧中央与地方的对立,A、D两项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11.(2016·全国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解析族谱编修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是宗法制的产物,其功能之一就是认祖归宗。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迁徙台湾的居民准备在此地安居繁衍,保持不忘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故B项正确。族谱编修历来就有,而非顺应了移民的需要,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乾隆年间“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信息,故排除C项;如果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就不会出现“回乡”“赴台”记载的增多,排除D项。12.(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6-13.(2015·全国卷Ⅰ)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体现了唐朝到清朝河南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反映出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理学不仅在江苏有影响,在河南同样有较大影响,因此A项不能导致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南宋时期政治重心南移,而元、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在北方,故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14.(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上是统一的,A项错误;中国古代自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因此迁都北京,必然会促进南北间的商品流通,从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区域性商帮在明初时还没有明显形成,C项错误;D项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错误。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明朝1.中央(1)废丞相,权分六部,最终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7-政务。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士人的思想。(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2.地方(1)废行省,设三司。(2)设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二、清朝1.军机处(1)背景①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②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③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2)职能、特点:由参与处理军务到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3)影响: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2.边疆政策(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3)措施:设置理藩院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范;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4)作用①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②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④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一、明朝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
本文标题:(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培优教程 知识篇 第一部分 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5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