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右图是某会刊第一期的首页。该会议()A.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B.顺利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任务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把依法治国写进了《共同纲领》答案B解析图片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是1949年9月,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B项正确。A项是遵义会议;C项是1954年一届人大;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D项错误。2.张华搜集了有关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相关历史资料,要办一期手抄报,请你为他的手抄报拟一主题,下列最恰当的是()A.工业化的起步B.巩固政权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答案B解析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都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故选B项。3.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①朝鲜内战爆发②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③美国出兵侵略朝鲜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A.①②③④B.①③C.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侵略军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1950年10月应朝-2-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请求,为了保家卫国,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①朝鲜内战爆发不应成为我国出兵的理由,因为这是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排除①。故选D项。4.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国内连续发生了四次物价飞涨,如下表所示时间区域第一次1949年4月平津地区起始,波及华中、山东和苏北地区第二次1949年7、8月间包括平、津、沪、汉和中原地区第三次1949年10月中旬以京、津、沪、汉为中心地点第四次1950年2月主要是上海物价飞涨在政治上()A.严重扰乱全国人民的经济生活B.直接影响新政权的社会认可度C.阻碍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行D.给国家外部安全带来极大危害答案B解析国内连续发生四次物价飞涨是因为资产阶级猖狂的投机活动,实质上是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争夺市场的领导权,妄图控制整个国家市场,弄得人心惶惶,政治不稳,影响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可,故选B项。严重扰乱全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是经济影响,排除A项;1949年10月~1950年6月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萌生阶段,不能说阻碍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行,排除C项;物价飞涨影响的是国内经济、政治,而不是国家外部安全,排除D项。5.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了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种变化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实行()A.独立自主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国民政府与他国签订的条约,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故选D项。6.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D.中国外交政策实现明显转变答案B-3-解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一边倒”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C、D两项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7.新中国代表团运用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处理国际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万隆会议C.日内瓦会议D.古巴导弹危机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并成功处理了国际关系,这体现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8.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说:“尽管过去我们跟美国吵架也有过经验,但那是野台子戏;这次是一次正式的国际会议,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是一次正规戏、舞台戏,所以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去做。”这次会议()A.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B.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联系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D.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中国的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次是一次正式的国际会议,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是一次正规戏、舞台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我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C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现,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是万隆会议的意义,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一五”计划就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而言,实质上属于()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D.发展科学教育与独立的统一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任务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没有涉及上层建筑的变革,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也未涉及法制建设,故C项错误;“一-4-五”计划和发展科学教育,取得民族独立无关,故D项错误。10.“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答案D解析A、C两项内容不论在《共同纲领》还是在1954年宪法中都有规定,所以不符合发展的要求,故排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B项错误;《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而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明确了社会主义性质,故选D项。[等级提升]11.“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主集中制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D解析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及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选D项。12.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总产量(万吨)统计表:时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产量1131813213143691639216683这一时期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A.农民变成了土地的主人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国民经济获得根本性好转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1949~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是因为土地改革把-5-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故选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与农业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是表象,不是原因,排除。1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外交方针的主要着眼点是()A.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系B.废除旧政府屈辱的外交关系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反动势力D.团结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致力于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系,所以才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故A项正确。废除旧政府屈辱的外交关系、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反动势力均只属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所以B、C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团结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材料中外交方针无关联,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4.我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过程。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由此可知国家资本主义()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模式B.是中国特有社会经济运行模式C.基于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性质D.对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逐渐将其变为公有制经济,其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而非经济运行模式,故选A项,排除B项。C、D两项对概念理解错误,排除。15.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6-A.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B.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答案B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由于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当时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从表格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来看,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故选B项。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轻工业、农业、城市公用领域投资比例较小,不能反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排除D项。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材料三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宋风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1)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个事件有哪些重大意义?(2)材料二出自建国初期的哪部文献?据此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除材料一反映政策外,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哪一次重要的农村政策调整?有何意义?-7-(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答案(1)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从此成了国家的主人;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2)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运动:土地改革。调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为新中国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为解决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以及对未来的发展等多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回答第一、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四小问。第(3)问,根据材料三“周恩来”“中缅边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6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