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后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A.定都天京B.金田起义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颁布《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了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故选C项。2.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文中所指的叛乱是太平天国运动②该运动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③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④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时间“1853年”可知这一事件为太平天国运动;它面临的不仅是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镇压,还有外国列强的侵略;材料也明显可以看出侵略者对中国革命的仇视。故①③④正确。②说法错误,太平天国主要斗争矛头是国内的封建腐朽统治,故排除。故C项正确。3.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变动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政权逐渐被汉族官僚控制,有些地方政府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变动,故C项正确。清政府部分权力转移到地方汉族官僚手中,不等于政治制度发生变革,A项错误;材料与是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无关,B项错误;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变动,-2-不等于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故D项错误。4.洪秀全在《天父诗》《幼学诗》中说:“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这主要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继承了农民起义的全部传统B.按照拜上帝教创立人间天国C.旨在强化等级尊卑的传统观念D.并未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A项“全部传统”说法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伦理,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三纲五常的观念,体现了其等级尊卑的观念,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基础,受到西方思想影响,D项说法错误。5.据资料统计,从1862~1894年这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B.发展近代产业,自强求富C.引进先进技术,改革封建制度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862~1894年”“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可知,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军工企业、民用企业、学校等,力求“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展近代产业以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统治。B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废除八股取士,A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改革封建制度,C项不合题意;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开始普遍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了传统习俗,D项不合题意。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边疆地区发生严重危机,下列选项中,为解决边疆危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有()A.李鸿章冯子材B.曾国藩张之洞C.左宗棠冯子材D.刘永福邓世昌答案C解析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与“重要贡献”不符,排除A项;曾国藩并未为边疆事业作出贡献,故排除B项;刘永福、邓世昌都与甲午战争相关,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3-时间不符,排除D项;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二者都为边疆危机作出过重要贡献,故选C项。7.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们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D解析从“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署《马关条约》,接受割地和赔款的苛刻条款,故选D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侵略国家包括日本,但主要是西方国家,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发动的,排除C项。8.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B.英美意图控制清政府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D.变法已成为时代主流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由“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可以看出英美的目的是想通过此举控制晚清政府统治权,故B项正确。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只是假象,目的是借助传教士宣传控制中国政策,故A项错误;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新政”不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新政”,故D项错误。9.“台湾兵勇约四五万人,割让后半数奉命撤营内渡,官吏亦纷纷离去,兵力士气大受影响……复以仓促成军,单位又杂,唐景崧乏统驭之才及决心。”据此可知,反割台斗争失利的原因有()①民众抗日决心不足②缺乏朝廷支持援助③地方官员领导不力④军队临时拼凑而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从材料“奉命撤营内渡,官吏亦纷纷离去,兵力士气大受影响”“复以仓促成军,单位又杂,唐景崧乏统驭之才”来看,反割台斗争失利的原因有缺乏朝廷支持援助、地方官员领导不力和军队临时拼凑而成等,②③④说法正确;材料信息只提到“唐景崧乏统驭之才及决心”,没有提到民众的抗日决心,①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故选D项。10.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4-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为中国挽回了一些损失和利益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及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一举措让中国全部对帝国主义开放,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C项正确。A项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影响;义和团运动是1899年,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该措施并没有为中国挽回损失和利益,D项错误。[等级提升]11.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当时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阻力是封建统治,故选B项。12.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A.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B.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答案D解析从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来看,太平天国没有认识到英国舰船在长江航行破坏了中国主权,没有认识到英方行为的侵略性质。故选D项。《北京条约》在1860年签订,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3.1898年英国人贝斯福参观李鸿章的金陵制造局后写道:“中国总办和官吏们似乎不了解他们在造什么、为什么制造。机器是现代的、头等的,却用来制造过时的军需品。”从贝斯福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出金陵制造局()A.是一家民用企业B.能够有力地增强清朝军事实力-5-C.没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等,故D项符合题意。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创办的企业属于官办企业,A项错误;由材料“却用来制造过时的军需品”可见制造总局在军事方面不能起到重大作用,B项不合题意;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C项与史实不符。14.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统治者虽然事事对西方列强让步以求苛安,但唯独对日本一直态度强硬。这主要是因为()A.日本实力弱于西方列强B.火烧圆明园的记忆犹新C.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D.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中国一直对日本态度强硬,主要原因是认为日本是蕞尔小邦,是中国的属国,中国一直把日本当做蛮夷之地,故选D项。A项不完全符合史实,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国力已经赶超某些欧洲列强,故排除;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与日本没有关系,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这时中国的清政府已经对近代外交有了一定的了解,故排除。15.1897年9月9日,德国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这反映出()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D.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答案D解析材料并不能说明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故C项错误;俄国与德国的行为说明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故D项正确。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6-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材料三19世纪末中国形势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结合材料三中的两幅图,说明“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时局。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2)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军国主义);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3)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浪潮,而腐朽的清王朝依旧搜刮民财,生活腐化,空有武艺,避战自保,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6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