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六章-平面构成空间构成式
平面构成第六章空间构成我们在构成中所谈到的矛盾空间是指在平面空间中可以画出,而在真实的三度空间中却不能做出的画面。矛盾空间是图形反转现象的一种延伸。利用反转现象原理,产生平面的错视,立体的矛盾,幻觉的空间。在无理中表现出“合理”使人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一、反转视象在一个图形中有两种图形因素,由于观察方法的不同,使两个图形交替出现,出现反转现象。在造型领域中有著名的“鲁宾之杯”它是一个两种形象同时存在的图形。要观看它首先涉及到的是观察方法,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正如心理学家研究所认为的“两种观察方式是不能同时发生的”当眼睛盯住黑的部分看到黑色杯子的形象。白的部分就成为背景,当眼睛再盯住白色的部分是两个剪影式的侧面脸。黑色杯形完全成为背景退到后面。由此产生了黑色杯与白色脸的交替出现的视觉反转现象。反转视象的特点:图形中本身具备两种形象,巧妙运用共用线形成适合关系。共用线是共用面的基础,共用面是创造矛盾图形的基础,平面的矛盾图形又可创造矛盾形态,因此有必要研究与之相关的形态转换,形态借用,形态的模棱两可,形态的若隐若现,图与底的关系二、形态的转换:是将两个不同的形态,巧妙的运用共用线连接进行转换,形态的转换包含着渐变因素,但又不同于渐变的形式,渐变形式是形象每个单体的变化和一组序列变化的排列,而形态转变是看不出形迹变化分界的整体变化。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上下方向转换,二是左右方向转换。日本平面设计家福田繁雄设计的招贴,为上下方向形态转换。其设计关键是男人腿与女人腿共用边线并变换黑白,使两条腿的反转效果更加明显。Judycousins设计的花瓶乍看是一个有些不对称的普通花瓶,当花瓶放置在黑色背景下呈现出的是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英国女王伊利莎白和亲王菲力普的形象。保持了花瓶的主体特征,在花瓶上看不出人像变化的明显的分界线,使用了逐渐变形的手法,完成了女王像到亲王像的转变过程。三、形态借用:将一个形与另一个形巧妙的联合而衍生出新形象,给人观看想象的空间。一个形态有着独立存在的意义。又可以被另一个形态借用组合使用。如矛盾图形就是两个形共用一个形的设计。借用有两种情况:一是保持形态原貌特征的借用。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侧影变大象的天鹅》上半部是优美的天鹅形象,下半部的大象形象,是借助天鹅和树木映在水中的倒影,而巧妙合成的。观察方法①整体与局部②周围与中心③上部与下部④左边与右边⑤作品放置位置与动态观察位置。二是将形态做局部,淡化形态特征用其组合新形态。有伏尔泰胸像的奴隶市场。整体观察是如题目所述内容。局部观察是以两个女人为主的人物群像。烛台拱门等有独立意义的图像。②达利《在二十公尺外观看亚伯拉罕·林肯的肖像》与画面保持一段距离来观看这幅画,(眺望大海的裸体加利)就会化为美国总统林肯的头像浮现出来。犹如影像般模糊处理的这副作品,反映画家对视觉艺术不遗余力的探索精神。现代派艺术中魔幻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的作品《人类的条件》中,画架支在窗前,是画板上的风景还是窗外的景色瞬间难以分清,是令人深思的在画面上产生矛盾性,是典型的矛盾意义的合成。四、形态的模棱两可在图面上具有两种物象的形象存在,但每一种物象都不是十分逼真,有似与不似之意,因此形象会因观察的视点移动,而变得既像某形象又不像,如《少妇与老太婆》.当视点关注左半部画面像是一少妇形象,若视点关注整体画面,又像是一个老太婆形象.观察视点不同看到不同的画面。五、形态的若隐若现.在平面上有意设计两个以上层面并不完整的形态,仍然可以视觉经验判断其整体形象,因视点的移动,其中的一个层面形象便呈现出来,若改换视点另一层面形态出现,视点交替形态有若隐若现之感。达利《以球体表现的加拉头像》有此效果。利用形状大小表现空间感利用形状重叠表现空间感利用形状巧合表现图形的双重意义人的知觉实际上有一种理解的组织图形的能力,人的视觉对图形的把握是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的。人对图形的认识,也是从一般的观察到目的性观察,目的性观察也要进行学习,接受暗示,想象图形,组织图形,是目的性观察的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六.图与底的关系平面构成中图与底是一种图形与背景的适合关系。图的特征:有明确的形象视觉突出。底的特征:有形象感但不是很突出。在设计时就应将图做为主题,强化形象的视觉注目感。底做为背景应淡化形象,起到衬托图的作用。两者形成密不可分的图底关系,这种图底关系,偏重于适合关系,图与底也是有反转的关系,当图与底的形象关系相近,图底形象又因视点的移动反复出现,就具有图与底的反转关系。七.矛盾图形矛盾图形也称为无理图形,在二次元平面上是能够表现的,但在三次元的空间中是难以实现的。矛盾图形是有意创造一种造型上的矛盾性,形成特殊的立体效果。矛盾图形的表现形式:1、物体有两种透视现象,两种空间感同时并存。2、物体有前后远近的反转变化。3、把正常物体结构特意的交叉换位,形成结构上矛盾性。八.幻觉空间矛盾图形只能在二度空间平面上创造幻觉的立体空间,在真实的三度空间中是不可实现的。看起来广场地面是有一个立体的六角形图形,实际上是部分结构与铺于地面上的图案巧妙连接日本筑波博览会的住友馆,却是让我们看到了在真实空间中的一个矛盾形体。这个庞大的立方体框架仿佛是从建筑物上钻出来的,这对视觉有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通常人们习惯于真实和符合常规的建筑,这一构思打破了固有的矛盾图形创造观念,从矛盾图形设计的相反途径去思考设计,巧妙使用障眼法,创造了一个假定的矛盾图形。细分析设计者是将一个完整的立方体框架,减掉一部分,形成“减缺”形,适合连接在建筑物顶部平面与建筑的立面,立方体缺少的部分恰好借助建筑正立面有角度的墙体玻璃的反射,将其镜照成一个完整的立方体框架艺术是幻像或制作幻像埃舍尔却善于利用人们的视象和心理上的差误与错觉,造成“空间变异”的幻象。他精于建筑与数学,常常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改变了正常的透视结构,创造出十分有趣而又耐人寻思的画面。埃舍尔利用矛盾图形的原理表现了很多建筑类矛盾空间的作品,如《手举有映像的球体》、《观望塔》、《循环瀑布》、《瀑布》、《无限阶梯》、《观景楼》、《静物与街道》。③上与下手画手凸与凹《昼与夜》一、图像分割与重构把一种图像用骨格线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切割,称之为分割。由于分割是有目的的改变了原有的图像结构,而再组合是寻求新形象新形式,这种方法又称之为重新构成。分割重构是创造新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分割重构可组合五种视觉类型:1.量变:把一个形象分割后可再复制一个形象,产生相同样式的两个形象,由此出现了数量变化,灵活运用可表现趣味图面。2.形变:把一个形象分割后,在组合两个形象时,有意识使其中一个形象压缩或拉伸产生形变,使两个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②图形想象设计3.改变构图:在图像图幅上做分割,打破原有格局,重新构图保证原图大小创造新的图像,构成形式富有创意的新奇感,可以做构图训练,把握形态、色彩的平衡关系。又可以此启发创造新形象。4.创造动态:让静态内容的视觉图像,在经过局部分割重组后有动态移动的视觉感觉。以求动静对比,对其中几个走动的行人,进行切割,重组出现频闪的动作感,强化动势。5.合成意象:把一个图像分割后与附加图的内容组合成新的主题形式。矛盾性影像组合是利用摄影照片切割组合制成有趣的影像,追求影像的视觉变化、空间变化、时间变化、意义变化、矛盾性的冲突。⑥作业练习空间构成设计规格:40cm×40cm要求:利用基本形的大小、间隔的疏密表现空间感,注意要正确地利用矛盾空间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十、分割构成在平面构成中,把整体分成部分,叫分割。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时可见,如房屋的吊顶、地板都构成了分割。分割方法:1.等形分割:要求形状完全一样,分割后再把分隔界线加以取舍,会有良好的效果。2.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规则的,将画面自由分割的方法,它不同于数学规则分割产生的整齐效果,但它的随意性分割,给人活泼不受约束的感觉.3.比例与数列:利用比例完成的构图通常具有秩序、明朗的特性,给人清新之感。分隔给予一定的法则,如黄金分割法、数列等。分割的效果欣赏在造型的时候,平衡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平衡造成的视觉满足,使人的眼睛能够在观察对象时产生一种平衡、安稳的感受。平衡主要分为:1.对称平衡:如人、蝴蝶,一些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形状。2.非对称平衡:虽然没有中轴线,不是对称的关系,却有很端正的平衡美感。十一、平衡构成平衡的效果欣赏十二、骨格构成1.规律性骨格:规律性骨格有精确严谨的骨格线,有规律的数字关系,基本形按照骨格排列,有强烈的秩序感。主要有重复、渐变、发射等骨格。2.非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一般没有严谨的骨格线,构成方式比较自由。3.作用性骨格:作用性骨格是使基本形彼此分成各自单位的界线,骨格给形象准确的空间,基本形在骨格单位内可自由改变位置、方向、正负,甚至越出骨格线。4.非作用性骨格:非作用性骨格是概念性的,非作用性骨格线有助于基本形的排列组织,但不会影响它们的形状,也不会将空间分割为相对独立的骨格单位。5.重复性骨格:是指骨格线分割的空间单位在形状、大小上完全相同,它是最有规律性的骨格,基本形按骨格连续性的排列。骨格的效果欣赏十三、基本形的各种排列基本形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在单位元素的群集化过程中,可能变化出无数的组合形式,为使构成变化不杂乱,基本形以简单的几何形态为好。1.线形的排列:排列向横向发展,发展成为线状图形,有很强的方向性。可以水平方向或斜线方向发展。2.面状排列:基本形以二次方向排列,构成面状图形。3.环状排列:把基本形线状的排列发展成为曲线,使两端连接。4.放射状排列:基本形由中心向外排列,造成放射图形。5.对称排列:基本形左右对称排列,排列规律、整齐。基本形的排列原则
本文标题:第六章-平面构成空间构成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82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