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春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检测(七) 北师大版必修2
-1-单元综合检测(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选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实行粮食垄断,故选B。十月革命时期尚未颁布法令对粮食进行垄断,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C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农业方面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在粮食方面没有垄断,D项错误。2.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解析:选C。材料中称这种经济政策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正常’形式”表明了对政策的肯定,结合材料中“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可知该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正确。3.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解析:选C。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农业措施,与材料发展资本主义无关,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苏俄经济,不是为加快工业化建设,D项错误。4.苏联领导人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这一思想()-2-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解析:选D。部分发展商品经济,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选D。材料强调发挥商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还未建立,A项错误;大工业的基础地位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但材料中思想强调的是通过商业建立农业与大工业的经济联系,B项错误;此时的苏俄(联)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5.下图为苏联1公担稞麦可交换的物品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集体农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B.工业发展快导致农业严重滞后C.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D.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发展的资金解析:选D。图中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越来越大,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实施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和原料的结果,当时牺牲农业来支持发展工业,故选D。上图从1928年到1952年苏联1公担稞麦交换的印花布和砂糖变化很大,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A项错误;工业发展快与农业严重滞后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项错误;上图反映的是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越来越大,而不是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C项错误。6.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经济危机,但这时的苏联却完成了“一五”计划,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苏联取得这样巨大成就是因为()A.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实行了农业集体化解析:选C。“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与材料中“1929-1933年”“由农-3-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相符,故选C。1918-1920年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1929-1933年”不符,A项错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与材料中“1929-1933年”不符,B项错误;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与材料中“变成了工业国”不符,D项错误。7.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选B。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A项错误;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D项错误。8.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交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拉开企业和劳动者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A.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C.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实行按劳分配,与材料中重视物质利益,承认个人和企业自己利益有相似之处,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重视物质利益,但没有体现出实行市场经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改变所有制结构等内容,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D项错误。9.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这表明()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也给予一定重视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解析:选A。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农业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故选A。勃列-4-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B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提出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项错误。10.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D.注重运用价值规律解析:选B。由材料“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可知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但没有体现这一做法的实质,故排除A。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B项正确;此时还未突破“斯大林模式”,不可能实现企业自主,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管理方式的变化,与运用价值规律无关,D项错误。11.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材料表明()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B.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D.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解析:选D。材料表明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增加,因此未达预期,故选D。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冲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因此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B、C项错误。12.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不会这么快丧命。这说明()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催生下的产物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解析:选C。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国内外危机加剧,从而使苏联解体,故选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解决,B项错误;西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5-13.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材料二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材料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8分)(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8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10分)解析(1)第一小问“退却年代”指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即回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第一小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角度,结合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回答。(3)第一小问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的弊端;第二小问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举措回答。答案(1)“退却年代”:指实行新经济政策。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2)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评价: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3)表现:“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4.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标题:2020春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检测(七) 北师大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8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