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下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会议总代表662人党派代表165人人民解放军代表71人团体代表235人区域代表116人特别邀请人士75人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2、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A.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3、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在他看来,这一事件表明()。①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政权2②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③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到④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③④4、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①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物价②打击对象是金融、商业资本家③实质是争夺市场领导权④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6、美国某战史中记载:“中共一个引人注目的收获是从去年(指1950年)冬天的战斗胜利中得到的,这些胜利提高了毛泽东政权的威望,并为之赢得了军事强国的地位。”与这场战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B.抗日战争的胜利C.抗美援朝战争D.万隆会议外交上的空前成功7、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第一年3021493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8、1954年的某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的挽救者,他已赢得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下列对该材料的相关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空格部分(□□)是指第一次亚非会议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赞誉C.周恩来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D.周恩来推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决议的达成9、1955年4月,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的提出()A.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修正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形成了美苏冷战对峙格局D.打破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10、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基本建立B.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C.“一五”计划指标已超额完成D.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问题初显•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41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D.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不同通过会议____________________5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国体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规定__________2.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材料三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945~1980年)》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其具体内容。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总计工业农业水运输贸易银行文化教育城市其他6利林业邮电物资仓储卫生建设总额(亿元)427.4248.532.682.112.830.8164.6比重(%)10058.27.619.237.23.7I.1上表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木建设投资分配情况。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材料列举了参加会议的代表,体现出政协会议的与会人员涉及各个行业,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意志,故A项正确。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巩固新生政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故BD两项错误。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①不符合题意,费正清仅强调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的影响,并未涉及政权的性质;②虽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③正确,材料明确说明是“最少为外人所知”;④正确,材料认为“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涉及的人数、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综上分析,正确选项是D。74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措施,迅速实现了经济稳定;1950年中国的经济状况依然很糟,基础薄弱;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人民收入是不可能迅速增加的,故选A。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中央人民政府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打击的对象是不法的金融、商业资产阶级,即投机商人,据此可排除②,故选C项。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根据材料时间“1950年”可知是抗美援朝战争,C正确;A是在1949年,B是在1945年,D是在1955年,均排除。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由表格中数字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而此时中美贸易急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我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造成的.故选B项。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决议的达成。因此.“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故选D项。9答案及解析:答案:A8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深化,故A项正确;“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当时中国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1955年5月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故D项排除。10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据材料图示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到1956年资本主义工业比重为0,国家资本主义尚有一定比重,说明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莫定,A项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的“超额完成,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排除D项。1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颁布的意义。A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故B项钳误;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的标志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C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宪法层面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敁D项正确。1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这三大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人民性及民主性的特点,所以A项正确。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非联合执政,并非建立联合政府,1954年还没提出依法治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D项,所以B、C、D项错误。913答案及解析:答案: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临时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特点: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3.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解析:1.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两者的异同即可;2.由“新中国成立之初”可判断出法律依据是《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特点需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 寒假作业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8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