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共60分)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统治较为稳定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政权更迭频繁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题意主要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采取政治行动进行的理论解释,没有体现统治的稳定性,故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对自己的政治行动都要附会天命,由此说明当时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夏商周时期政权更迭并不频繁,故排除C项;题意中没有涉及夏商周时期制度是否健全的内容,故排除D项。2.“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天子与诸侯之间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A项是秦朝开始实行的,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和分封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D项说法属于影响,不是本质,-2-排除。3.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在后期扩大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局面,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地位的变化B.井田制的兴衰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生产关系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分封制也逐步崩溃。所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根本原因一般都是从经济方面找,AB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分封制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4.据史料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时期A.推行宗法制B.推行分封制C.推行郡县制D.推行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故B正确;“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分封制具有鲜明的宗法色彩,材料并非反映宗法制,A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与“立七十一国”不符,排除C;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3-结合所学西周的分封制分析解答。5.《吕氏春秋》中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A.嫡长子继承制B.按年龄继承制C.按军功继承制D.按遗嘱继承制【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内容“嫡庶无别,则宗族乱”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BCD项错误,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有一定的制度,并非依据个人的意愿和年龄或者军功来决定。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6.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故D正确;A不是根本原因,排除;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功臣、贵族,故B错误;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C错误。7.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4-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8.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父死子继,兄终弟及”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C.“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D.“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分封制及其影响的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察举制的体现,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宗法制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谱牒”“宗”都是宗法制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9.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5-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D【解析】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包括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故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故D符合题意,选D。10.《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财产B.血缘C.信仰D.地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宗,尊祖庙也”,可以看出宗法制的特点是按照血缘亲疏确定财产继承和权力分配,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符合题意;宗法制下,血缘关系是财产分配的标准,故A不符合题意;信仰和地域与“宗庙”无关,故CD不符合题意。11.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设立“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会稽郡则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之内。当时扬州刺史行使的权力是A.监察权B.行政权C.军事权D.经济权【答案】A【解析】刺史是中央派出的对地方官进行监督的官员,因此当时扬州刺史行使的权力是监察权。故答-6-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属于刺史掌握的权力,排除B、C、D项。12.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1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14.“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这反映出①明清时期科举制与现实需要脱节-7-②唐朝科举制以门第为录用标准③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④科举制是比较公平的选拔方式A.①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相对原来以出身为依据的选官标准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体现的是公平公正。但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格式固定化、程式化,与社会发展相脱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①③④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排除;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②错误,D选项排除。15.下列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③④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秦朝的中央机构;②是元朝的中央机构;③是明朝的中央机构;④是隋唐的中央机构;故中央机构演化的顺序是①④②③,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机构的演变16.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8-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唐代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所以A是错误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所以也没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故C错误;内阁不属于正式国家政权机构,协助皇帝处理章奏,只有六部才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D错误;B表述符合事实,比较准确。考点: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17.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B.公元前228年某月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一块封地。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秦朝统一文字,统一以后的字体采用小篆,A项是正确。公元前228年,秦还没有统一,嬴政还没有称皇帝,所以B项真实。公元前218年,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没有封地。所以C项是不真实的。答案选C。D项可能。18.下列材料中能反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选官制度是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答案】A【解析】-9-【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这种选官制度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社会阶层流动,A选项是对科举制的描述,符合题意;BC选项是对九品中正制的描述,其选官依据是门第族望和才能,但是以门第族望为主,排除;D选项是对察举制的描述,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统治阶级选拔了人才,但是容易被地方名门望族所左右,排除。19.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强化C.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图一“三省六部制”到图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丞相制度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B项正确;图中中央机构改革,不能说明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项错误;明初废除丞相,导致政务的积累和拖沓,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历史的进步,C项错误,六部制度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设立,D项不符合史实。20.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
本文标题: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5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