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殷本纪》载:“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这种王位继承方式是A.父子相传B.兄终弟及C.长子继承D.禅让传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立外丙之弟中壬”可知这种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分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是通过禅让的办法产生,故D项排除。2.在商代,方国往往更多的意义是一个地理区划,而非政治上的行政区划,民众是按氏族血缘来划分。这表明商代A.方国独立趋势逐渐增强B.中央构建层级行政管理体制C.行政组织形态简约粗放D.王权与神权结合有神秘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方国往往更多的意义是一个地理区划,而非政治上的行政区划,民众是按氏族血缘来划分。”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时国家还未建立自上而下的层级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组织形态简约粗放,故B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商朝方国的特点,没有涉及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神权,故D项排除。23.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予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同时规定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等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由此可见A.王侯关系得到法律约定B.受封诸侯无独立性C.周制保有原始民主遗存D.西周社会等级森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土授民仪式……以作凭证……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可知分封制通过法律性的约定明确了诸侯和周王的关系,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故B项排除。原始民主遗存、等级森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D两项排除。4.陕西宝鸡斗鸡台西周墓葬有三十六座小型墓,分别排列为二至六个墓的墓群,每群中的各墓,或相对,或纵列,代表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该考古可印证A.西周宗族制的存在B.宗法制度开始出现C.分封诸侯拱卫王室D.西周刑法的残酷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代表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所以该考古可印证西周宗族制的存在,故A项正确。宗法制度在西周之前已经出现,故B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故C项排除。材料并涉及墓主的死因描述,因此不能证明西周刑法残酷,故D项排除。5.下面为秦国部分著名人物的原籍和主要事迹。据此表可知人物原籍主要事迹3商鞅卫国在秦孝公的主持下进行商鞅变法张仪魏国为秦四出“连横”,瓦解诸侯对秦的“合纵”进攻范雎魏国帮助秦昭王制定“远交近攻”的战略李斯楚国与秦王赢政共定“并六国之策”王翦楚国击溃楚军的主要军事将领A.楚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B.战国时期的人才都流向秦国C.重用外来人才助推秦的崛起与统一D.秦国的统一策略具有连续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上图中人物的原籍和主要事迹结合所学秦统一的原因可知重用外来人才是秦的崛起与统一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秦统一的过程,故A项排除。B项说法绝对化错误,排除。秦统一策略的连续性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6.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日:“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为此,秦王创立A.军功爵制B.符玺制度C.三公九卿D.皇帝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结合所学可知秦王为了实现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创立了皇帝制度,故D项正确。军功爵制创立于秦统一之前,故A项排除。符玺制度指的是我国古代关于公文用印与使用凭信等的规定。三公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BC4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7.一般认为,三公是政务官,九卿是事务官、行政官,职能主要与天子的私事相关。九卿的设置及功能说明封建社会初期A.皇家事务与国事不分B.设官分职考虑成熟C.国家政治事务多而杂D.中央官员彼此牵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九卿是事务官、行政官,职能主要与天子的私事相关”可知九卿的设置及功能说明皇家事务与国事不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故A项正确。皇家事务与国事不分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不成熟,故B项排除。C项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官员的牵制,故D项排除。8.南宋学者叶适说,秦王朝“破坏封建而为郡县”,做到了“尊京师而威服天下”,使“匈奴遁迹自屏,不敢争衡”。据此观点,秦朝通过郡县制A.发挥了地方自主性B.加强了中央集权C.拓展了王朝的疆域D.实现了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尊京师而威服天下”“匈奴遁迹自屏,不敢争衡”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秦朝郡县制下地方对中央和皇帝绝对服从,没有自主性,故A项排除。拓展王朝的疆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秦二世而亡,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趁机收回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司法特权,并大幅削减诸侯国的居民数量和疆域面积。汉景帝的这些措施5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调整了中央行政体制C.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D.有利于削弱封国实力【答案】D【解析】【详解】汉景帝收回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司法特权,并大幅削减诸侯国的居民数量和疆域面积。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诸侯的实力,有利于削弱封国实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故A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汉景帝削弱地方的措施,故B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C项排除。10.先秦时期,宰相和国君“共治天下”,体现了一种雇佣关系。秦统一全国后,变革相制,宰相和国君演变为一种依附关系。这一变化A.降低了行政效率B.确立了专制皇权C.激化了地方矛盾D.推动了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共治天下”“宰相和国君演变为一种依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故B项正确。皇权的加强并不一定意味着行政效率的降低,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激化地方矛盾、推动国家统一,故CD两项排除。11.唐初,“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后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据此可知,这一改制的直接目的是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B.提升民主决策水平C.提高中枢行政效率D.完善官僚管理体制6【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结合所学可知政事堂设立后,成为掌管具体政事兼有决策职能的机关,直接指挥和处理日常政务,由此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削弱相权,不能得出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排除。提升民主决策水平不符合史实,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中枢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不是对官僚管理体制的完善,故D项排除。12.北宋初年,宋太祖在中书门下设立一官职,“掌天下钱谷”“总揽财政之事”,以取代尚书令的部分职权。该官职是A.枢密使B.通判C.三司使D.参知政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掌天下钱谷”“总揽财政之事”结合所学可知三司使负责掌管财政,故C项正确。枢密使负责军事,故A项排除。通判是监察官职,故B项排除。参知政事为掌管行政的副相,故D项排除。13.葛洪《抱朴子》:“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葛洪在此评价的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可知葛洪在此评价的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以“孝廉”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家世门第为标7准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故BC两项排除。郡国并行制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排除。14.下表为晚唐时期和宋太祖至钦宗年间科举出身者家庭占比情况。据表可知时间世族家庭占比(%)中等及寒族家庭占比(%)晚唐时期76.423.6宋太祖至钦宗年间12.887.2A.晚唐社会矛盾缓和B.北宋社会阶层流动频繁C.北宋统治基础缩小D.晚唐官员综合素质下降【答案】B【解析】【详解】从晚唐时期到宋太祖至钦宗年间,中等及寒族家庭科举出身者家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长,世族家庭占比下降,说明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科举出身者家庭的占比情况,不能体现晚唐的社会矛盾和官员的综合素质,故AD两项排除。科举制使北宋统治基础扩大,故C项排除。15.下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朝代地方行政区划秦朝郡一县汉朝州一郡(国)一县唐朝道一州一县8宋朝道(路)一府、州、军、监一县元朝行省一路、府一州一县明朝省一府一州一县清朝省一府、直隶州一县、散州A.一级行政单位变化较小B.州的行政地位不断提升C.划界原则依据山川形便D.县的行政地位十分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上图可知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县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根据上图可知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也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清为省,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根据上图可知州的行政地位不断下降,故B项排除。元朝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故C项排除。16.中国古代某位皇帝为强化皇权,先是宣布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后来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理政务。这位皇帝是A.明太祖B.宋太祖C.明成祖D.雍正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先是宣布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后来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作9为侍从顾问,协理政务”可知这位皇帝是明太祖,故BCD三项排除,A项正确。17.天顺二年(1458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此后成为定制。这说明明代中期A.政府重视科举制度B.内阁的成员组成较为稳固C.阁臣地位不断提高D.阁臣选任资格限制较严格【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可知明代中期阁臣的选任必须先经由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士名列前茅者进入翰林院,积累了相当的政治经验后才能进入内阁,故阁臣的选任资格限制较严格,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明代政府重视阁臣的选任,而不是重视科举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成员的变化,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阁臣的地位变化,故C项排除。18.明朝,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总督或巡抚两种头衔,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由此可知,明朝的总督和巡抚A.各司其职且相互制约B.主要监察地方行政官员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是正式的省级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可知明朝的总督和巡抚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总督和巡抚的相互制约,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总督和巡抚掌管地方的行政、经济及军事,故B项排除。总督和巡抚是中央的派出大臣,不是正式的省级行政机构,故D项排除。1019.雍正年间,军机大臣奉旨撰拟机要事务和西北用兵大事,这些工作本是内阁票拟的内容,兵部也只能从事军官的考核、稽查军队的员额和籍簿等工作。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A.剥夺了内阁全部职权B.加强了君主的权力C.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D.确保了边疆的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大臣掌管了原先内阁所拥有的机要事务,而内阁只保留部分闲散的职权;军机大臣虽能接触机要事务,但只是“奉旨撰拟”,听命于皇帝的旨意,所以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故A项排除,B项正确。材料材料只体现了军
本文标题: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6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