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1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春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答案】C【解析】“宗”代表着祖先,它的数量增多表明对祖先更为重视,“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说明对人的重视程度更大,因此本题选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祭祀仪式的问题;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嫡庶尊卑的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天人合一医德内容。2.《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2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中解释了姓氏的来源以及作用,显然说明西周时期姓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B正确;姓氏是确定宗法制基础,不是分封制,A错误;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和D。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怎样?(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3.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A.周人将认同血缘、亲情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B.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C.西周将个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D.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血缘、亲情、社会秩序的本源”等字眼意在强调周人是将认同血缘、亲情等作为社会认同规则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的说法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并未实现人际间的和谐,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4.商汤讨伐夏桀时的誓词中有“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之语,盘庚迁殷后的训示中有“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之辞。这两则史实反映了商代A.依据血缘分配权力B.借助神权强化王权C.君王权力日益集中D.开始实行分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今夏多罪,天命殛之”“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可知,无论是商汤讨伐夏桀,还是盘庚迁都是承天之命,即,天命所归,因此,材料反映了商代借助神权、强化王权,故B选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两则材料无论是商汤讨伐夏桀,还是盘庚迁都是承天之命,不能反映商代依据血缘分配权力、不能反映商代君王权力日益集中、不能反映商代开始实行分封制,故ACD项错误。5.《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据此可知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活动B.祭祀制度开始形成C.王室贵族之间关系融洽D.大宗拥有祭祀特权【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为庶子或旁支的子孙不能参与或自行祭祀祖先,要祭祀必须告诉嫡系家主并取得同意,这反映了嫡子拥有主祭祖先的特权,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祭祀制度形成的时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室贵族间关系的融洽,而是强调贵族之间的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点睛: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是一种等级(从属)关系。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大宗才有祭祖的特权,小宗则通过敬宗来表示尊祖,材料中的“支子”是宗法制度下称正妻所生的嫡长子以下的和妾所生的儿子。6.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的联邦式的‘中国’。”其意在说明三代时期A.实质上的统一尚未形成B.部落联盟间关系紧密4C.实行原始社会旧体制D.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夏商周三代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的联邦式‘中国’以看出夏商周三代虽然与方国之间联系逐渐加强,但并未建立其中央集权的统治,当时方国实际上属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体现了实质上的统一尚未形成,故A正确;早在公元前2070年随着夏朝的建立,已经标志了国家的产生。不属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时代也结束。故BC选项错误;夏商周时期并没有出现诸侯争霸局面,诸侯争霸局面是在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形成的,故D选项错误。7.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幾的方言。这A.强化了中央集权B.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C.实现了文字统一D.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西周按照分封制度下规定“周札”和“雅言”,实际上是规定礼仪和统一的方言,这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和认同,故D正确;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难以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错误;基本消除语言隔阂说法绝对,排除B;中国文字统一是秦朝时期,故C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特征和影响来分析8.《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A.贵族政治难以为继B.西周王室权威动摇C.分封体制走向瓦解D.诸侯纷争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知道“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表面上体现了当时诸侯王试图挑战周王室的权威,而从实质上看是体现了分封制遭到破坏,走向瓦解,故选项C正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周王的权力受到了威胁,楚国已经开始挑战周5王室的权威,并未出现贵族政治,故选项A错误;“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表面看周王室权威动摇,而题目所问是实质内容,与题意不相符,B错误;材料仅说的是各诸侯国问鼎的记录,并未提到诸侯纷争的局面,选项说法错误,故选项D误。【点睛】本题仍然考查分封制,要求结合分封制特征来分析。9.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A.促进了民族融合B.扩大了疆域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弊端是导致地方分裂割据,而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故D项正确;AB项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共同之处,排除;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排除。10.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管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故答案为B项。A项,周的宗法制是基于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相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维系,排除;C项,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排除;6D项,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排除。11.《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秦始皇)……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有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B.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由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建立了一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官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服从于中央统治,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不具有贵族政治色彩,排除A。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自主性受到削弱,排除C。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并非为秦始皇首创,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等,结合郡县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12.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9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A.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B.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C.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D.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母后临朝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君主7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君权至上容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宦官、外戚、母后干预朝政,形成专权的局面,故选C项;单凭母后政治的出现不能表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故排除A项;汉朝在武帝之后,基本上解决了诸侯王割据的问题,故排除B项;母后政治也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一种体现,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母后临朝是皇权至上的衍生物。13.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答案】C【解析】察举制以“孝、廉”为选官依据,这体现了儒学的地位,“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并不能说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故A错误;察举之士“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故B错误;“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体现了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说明当时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士族门阀遭到抑制,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授试以职……参加考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4.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前期A.皇权得以加强B.君臣关系恶化C.相权有所削弱D.相权冲击皇权【答案】D【解析】8根据材料“丞相田蚡……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丞相田蚡有任命官吏的权力,说明丞相权力太大,威胁皇权,D项正确。材料反映相权冲击皇权,而不是皇权得以加强,A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君臣关系已经恶化,且材料主旨强调相权冲击皇权,B项错误。材料反映相权权力较大,而不是相权有所削弱,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这说明丞相权力大,再
本文标题: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8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