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晨读12
1语文晨读一一.诗歌浅赏客中闻雁清.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一、译文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二、文学赏析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三十五岁去世,是短命的多才诗人。黄仲则一生贫病交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为了生计,二十岁开始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漂泊,三十五岁时病死在山西运城。黄仲则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充满悲哀和困顿,却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七言律诗《客中闻雁》,就是黄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首联物华,自然景物。诗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磊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颔联古人在远游思念家乡的时候,往往会登高望远。而大雁秋天南飞,也往往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颈联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和,相伴。杵,捣衣声。绝漠,边远沙漠之地。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尾联稻梁,比喻衣食生计。星鬓,发白的头发。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诗歌,也大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客中闻雁》虽然是诗人黄仲则年少时写的作品,但是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2017—2018高三年级语文晨读总第(12)期班级组姓名设计:课题:晨读2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1.AD(A“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二.成语积累1.王晓峰同学绠短汲深,做语文课代表再合适不过了,他基础知识扎实,文学功底深厚,相信他能协助语文老师把我们班的语文学习搞得更生动活泼。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2.面对三聚氰胺奶粉重现市场这样的事件,政府各职能部门应闻风而动,上下其手,彻底追查,促进食品市场环境安全有序。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含贬义。3.天鹅空调、宝花空调、双燕冰箱、昌河汽车、南方摩托、洪都摩托等品牌产品曾炙手可热,如今却纷纷没落。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权势很大,气焰很盛。贬义词,应改为“名噪一时”。4.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单位或个人在食品安全方面,屡屡将社会大众的生命置之度外,唯利是图。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褒义。5.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胼手胝足:是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运用正确。三.音形积累()然不动(kuī)病入膏(huāng)刻(juān)通(jī)神情尴(gà)徘观望(huái)生(xiào)扣(kè)而不舍(qiè)闭目听(sè)文(fàn)()杂(cáo)钩提要(xuán)车斗量(zài)脸(běng)正(dìng)众口金(shuò)半半喜(chēn)越(zhuó)坍(pǐ)答案:岿然不动(kuī)病入膏肓(huāng))镌刻(juān)通缉(jī)神情尴尬(gà)徘徊观望(huái)生肖(xiào)克扣(kè)锲而不舍(qiè)闭目塞听(sè)梵文(fàn)嘈杂(cáo)钩玄提要(xuán)车载斗量(zài)绷脸(běng)订正(dìng)众口铄金(shuò)半嗔半喜(chēn)卓越(zhuó)坍圮(pǐ)初高中课内文言文详解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只是)3辱于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之手,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槽)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食(喂养,给吃)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露。),且(犹,尚且)欲与常马等(相当)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第二段写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策(鞭打)之不以(按照)其道(正确方法),食(sì)之不能尽其材(才能),鸣之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执策而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yé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其(表示推测,大概)真不知马也。【第三段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纳中心。】【练一练】1.中心论点//点明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是,。2.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4.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异于常马的)的是:,。5.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6.用设问表达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感慨的句子是:?。7.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谴责的语句是:,。8.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起行。念无与(和,连词)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共同,一同。)步于中庭(庭院里)。【此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因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连词,大概因为。说明原因,并带有揣测意味。)竹柏影也。【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一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写作技巧】4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练一练】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点染美妙意境的句子是“,,”。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本文标题: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晨读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9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