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探讨
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探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刍议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氛围,讨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探讨本文简介: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末以来经历的一轮大规模扩张之后,校园空间品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越来越被当地人当作一张地域文化的名片,其在城市背景中呈现田园牧歌的农耕景象和日常教学的景象相互融合,成为各大高校校园建设中颇具个性的案例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探讨本文内容: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末以来经历的一轮大规模扩张之后,校园空间品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越来越被当地人当作一张地域文化的名片,其在城市背景中呈现田园牧歌的农耕景象和日常教学的景象相互融合,成为各大高校校园建设中颇具个性的案例。笔者试图透过画家视角这个重要线索,借助历史上的案例作为参照,将古代山水画-园林和当代的绘画-校园进行并置类比的方法,对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视觉层面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逐层分析,总结对于画家视角塑造校园文化气氛的若干认识,希望对新时期的校园设计和文化氛围营造提供新的参考。关键词:画家视角;校园规划;文化氛围;营造1研究背景1.1总体背景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20世纪末以来的一轮大规模扩张之后,如今又面临着建设从量到质转变的课题。大学校园是培育大学生心灵和知识结构的场所,校园空间作为文化氛围的物质载体,其所蕴含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精神风貌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当下高校师生聚集形成的常规形态无疑是城镇化的,普遍注重行政化强调等级、秩序而导致了文化定位的失衡。在此轮高校建设大背景中,国内各大美术学院都进行了各有其侧重的校园扩建,最终的校园空间都凝练了建设者的思想理念。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下文简称川美新校区)在相对宽松的用地条件下(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为0.21亩/人,我国同等规模高校生均占地面积为0.08亩/人,1亩≈666.67m2),呈现出的是一派乌托邦式的田园景象。如果与呈现出一番文人雅致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比较,这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满“异见”表达的校园,却拥有极高公众参与度,无疑是一个充满个性而又值得解读的案例。1.2概念解析文化并不是环境,而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文化背景是指在特定时空下人类聚居环境中共同凝结成的相似的生活、思维方式,校园文化氛围则是校园环境表现出来的特征。分析川美新校区的文化氛围,绕不开画家罗中立(罗中立于1998~2015年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川美新校区选址始于2003年,主体建设时间为2004~2010年。新校园建设期间罗中立与学校主创团队一起将一幅幅艺术草图变成校园实景)在校园打造中的影响。所谓画家视角,就是以绘画的角度去审视和指导现实空间的塑造,包括从视觉层面的构图、形式、色彩切入空间的思考,到从文化层面给空间注入情感内涵。相比建筑师或者规划视角,后者更注重发散性和浪漫性。想弄清画家视角的缘起,需要参照历史上从画家视角出发进行设计的案例,从而确定当代的画家视角的特点。通常意义上空间设计都以规划视角或建筑师视角介入,它更加强调一个设计自上而下的结构性和完整性。纵观国内外虽然存在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同时也是画家,例如勒·柯布西耶等,但这类建筑师由于自身拥有的专业背景,在主持设计或者规划时仍然是以建筑师或规划视角为主导,因此,不在本文分析对比的范围内。2视觉层面:构图、形式、色彩画家视角参与设计,首先是从视觉层面产生影响。由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也受到山水画艺术的影响,有具体的文人画家参与甚至主导设计,于是有理由对比我国古典园林中画家的视角会的体现,以定位画家视角在当代设计中的作用。分析古代画家的画作与他们设计的园林空间,二者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唐代的王维与他所建的辋川别业,园林就传承了其山水画水墨渲染的清润特点。元代颇具影响力的画家倪瓒与他参与设计的狮子林,从山水画到园林均渗透出清淡的审美趣味[1]。古代画家通过山水画中的构图、形式和色彩来控制园林空间的塑造。根据不同的指导意义对罗中立为校园绘制的手稿(于2017年12月29日,“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1963~2017)”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开幕,其中的“环境正在树人”板块展示了罗中立为校园设计绘制的手稿)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发现画家视角在此过程中发挥类似的作用。2.1构图法则构图涉及到绘画或者空间的组织结构,是视觉艺术中不能直接看见却又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构图法则,就是将视觉要素按照一定的章法组织在画面中,形成一个完整画面。在古代,山水画讲求“旷观”,也就是西方绘画称作的散点透视,它注重视点平行移动形成不同的场景,最终形成长卷画。运用到园林空间中,便产生了“移步换景”的效果。在罗中立的手稿中可以看到,用来控制校园景观的手稿展示了校园的景观和构筑物之间的互动(见图1),也有设计游人在景观中穿行逗留构成的景象。这些不同的景象独立成画,又有机统一在1000亩的校园内,在通过构图法则这一视觉思考方式控制校园景观的同时,不同的景致之间紧密相邻,为移步换景创造了条件。2.2形式语言纵观一类绘画或某一位具体画家的绘画,可以留意到绘画当中总会反复出现一些具体的形象。这些形象或是人或是物,可以看作是画家从现实中提取的一种形象,用来表现画家心目中的合乎理想之境。我国山水画高度成熟和概括的形式语言,融汇到园林艺术中,造就了园林艺术不拘现实、包罗众美的观赏体验。在川美新校区中,被作为装饰物的罐子、田间的现代雕塑、用传统元素设计的装饰墙等精心安排的视觉元素由于反复出现的特点,具备成为形式语言的条件。2.3色彩语言不同比例不同属性的色彩相互组合,会带给观察者不同的感受。和形式语言一样,这种色彩的组合同样用来表达画家心目中的意境,我们称之为色彩语言。正如古代山水画中“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彩语言一样,川美新校区也有色彩语言来源,总体来讲是在以自然色彩的背景中点缀鲜艳的装饰。为了使校园回归自然的整体色彩感受,校园内的建筑物大量采用清水混凝土和红砖材质,自然景观系统中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在校园中关键的景观节点,点缀着彩色陶瓷碎片拼贴,自然和鲜艳的色彩对比充斥在校园的核心景观当中,让人沉浸在生态之中又不乏艺术带来的惊奇体验。总结视觉层面的分析,可以说从古代画家的画作和园林作品的关系在于一个是纸上绘本,一个是地上实体,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在四川美术学院的案例中,其本质的意向便是城市背景中的世外桃源,而画面到空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对应关系,这与当代艺术内涵丰富的特点不谋而合。3情感层面:将不同系统的文化在同一空间内并置视觉层面的技法,是画家视角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精神诉求和情感寄托,园林也只不过是一堆物料的组合。“取之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从山水画贯穿到园林创作的艺术准则,不同的画家通过自己对自然的观察,融入不同的自身情感,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象。如果说古代文人雅士选择寄情山水的处世心态,现代的精神内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丰富。置身当代,画家视角的情感意义应该更加注重捕捉那些大众所关心的文化现象和复杂的情感内涵,可以理解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画家视角又应该如何体现在空间创造上呢,相对于对传统文化的常规理解和传承,川美新校区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其核心观念正是当代艺术的内涵:将当代生活中的场景提炼并且具体化,放置在校园空间中(见图2),让这些不同纬度的文化符号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记忆。3.1城市文明与农耕文化在所有层面的文化当中,城市文化和农耕景象的对比是最显著的。从宏观城市尺度分析,川美校区位于重庆虎溪大学城,是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农田景观之上通过理性规划建造起来的新城区,其本身就成为一个城市场景和农村生态场景博弈的案例。校园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未来会被高楼林立的城市界面包围的情况,随着近年来周边高层建筑的修建,一片生态绿林被隐藏在高楼之中,彰显一番世外桃源之感。而从校园内部分析,校园内的教学建筑散落分布在自然景观之中,它们大多体量纯粹而现代,当人们流连忘返于校园中的生态农耕景象时,又会被唤醒城市的记忆,两者交织,在唤醒人们对农村的记忆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农村和城市两种生活方式共存的思考。3.2工业特点与场地记忆四川美术学院老校区处于充满工业气息的重庆市黄桷枰城乡结合部,黄桷坪发电站、坦克仓库等工业设施成为留存于几代艺术家记忆中的元素。为了延续校园的文脉,新校区在建筑设计中带有的工业特点。与此同时,新校区也考虑到所建场所的地域性,着眼于将场地自身文脉进行保留。如果说巨大的工业气息建筑属于从老校区的天外来物,那么场地本身的文脉就是承接它们的托盘。事实上,在整个新校区的核心景观区域,几个原本就在那里的老院子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并且居民仍然居住在其中参与耕种。在这里,两个地方的时空和文化有机共融,让人沉思现代与传统生产方式共存的可能性。3.3教学的庄重与游览的闲散虽然承载了多种相互对比的文化和记忆,但是校园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教学。由于户外写生是美术类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为校园内的景致找到了教学意义的锚点。校园中这些对于每天身处其中的师生来说也许是司空见惯的构图和景致,在游赏的市民心目中却是美术教学的胜地。校园在生态景观内设置的步道使得游客在驻足观赏之余,也不知不觉成为了田园画面的一部分。通过看与被看之间角色的切换,校园空间成为了拉近公众和艺术教育之间距离的空间载体,可谓一举多得地提出了当代校园建设的一种可能性。自从杜尚(马赛尔·杜尚(1887-1968),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普遍认为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将绘画和艺术的意义分离以来,当代艺术的可指和所指被无限放大,甚至可以说对于任何物质形式,只要艺术家愿意,都可以称之为艺术。而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不断在当代艺术领域发力,新校区建设很自然地成为其表达自身观点的重要主题[2],通过将不同层面的文化现象并置,在唤醒人记忆深处共鸣的同时,又带来世外桃源般的别致体验。4公众参与:创作与欣赏近年来国际对“公共艺术”关注的热度与日俱增,这一话题从过去单纯的艺术讨论一路发展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关注。2013年,川美新校区获得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是全球141件作品中唯一亚洲地区获奖的公共艺术项目。艺术源自文化而终归于文化,其文化使然的属性决定了它来源于人而服务于人的使命。不论是山水画、园林还是当代艺术作品,其成果都必须借助社会力量才能完成其传播意义。校园这类有公共属性的空间,其文化和艺术氛围只有被更多的人体验到,其存在才凸显其社会价值。或许可以把川美新校区的景象与罗中立在大巴山的经历联系起来,他曾经说过“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正因如此,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借助田园牧歌这一看似落伍于时代的主题,打造了一台引发人思考的文化景观,其本质是源于画家对于时代的敏锐洞察,并将其融汇到校园打造的实践上,通过画家视角将对当代的关注注入到校园空间中。强调公共价值的思路使得校园具备了文化传播的意义,笔者认为,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甚至有一种乌托邦式的效果,即参与到校园景观中的人不论是师生还是游客,随着四季变化的景致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时空画卷。5总结文化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而艺术是将人和文化的互动,通过物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物化的成果可以是绘画、雕塑或者是校园本身,并且最终通过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来实现艺术的传播功能。相较于建筑师或者规划师的角度,从画家视角主导的空间设计有着以小见大以及发散性强的特点。从空间的成果上来看,画家视角擅长抓住文化和情感上的线索,通过视觉要素的组织和空间的安排来表达创作者的观点和认知。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的打造正是基于自身文化的谨慎判断,同时将对当代艺术和公共性的思考融汇到空间中来的一个充满个性的案例,对于强调文化重要性的公共场所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参考文献:[1]张玲.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
本文标题: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9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