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试题
-1-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A.商代B.西周C.春秋战国D.西汉2.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D.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3.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形式多样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个体经营4.宋代张孝作有诗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人法轮、救汝早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A.休现了农业的基本模式B.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C.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D.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5.《四民月令》描述了东汉时期一个地主庄园一年中农业生产的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籴”“粜”等买卖谷物的记载,以及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以备冬寒,十一月。买白犬”以供祭祀之用等内容。这反映出在东汉时期()A.商业活动是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步松弛C.庄园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D.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形式-2-6.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形成区域性经济分工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分布不均匀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7.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当时()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年代案件总数长工案件短工案件雍正1721—1740401921乾隆1741—17508137441761—17809343501781—18001314883嘉庆1801—1820283107176A.刑部职能得以强化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雇工维权意识增强D.自然经济已经瓦解8.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告以知。”此组织管理模式()A.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B.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C.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D.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9.“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A.战国B.秦朝C.汉代D.宋朝10.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这种变化()A.与政府空前强化专制集权相悖B.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容易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失传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11.《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职能增强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12.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13.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A.坊市界限未被打破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C.政府放宽市场管理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14.明朝后期和清代,银两和铜钱都是合法货币,但白银可自行铸造,在使用时受形状、成色、衡器影响很大,结果银、钱比值未按官方规定保持稳定,长期处于大幅度波动之中。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A.扰乱了国内市场的秩序B.打击了商人的不法贸易C.冲击了传统的民本思想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5.明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C.倭寇之患平息,政府放松海禁D.整体经济仍领先世界16.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机器制茶业兴起B.海关关税的降低C.国内政局的变动D.国际茶市的扩大17.19世纪末期,苏州地区商店里经常能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玻璃等洋货,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但是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4%,穷苦的城乡居民-4-都穿土布。这反映了该地区()A.自然经济的固守与抵抗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C.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D.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提高18.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19.19世纪,华商以个人名义附股于外商企业和官督商办企业者十分普遍,资本累计在4000万两以上;19世纪末开始,华商附股外人和官督商办企业的情况明显减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A.逐渐卷入资本主义市场B.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促进D.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20.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据此可以看出()A.洋务企业已经完全脱离政府控制B.民间筹资成为洋务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C.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D.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1.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对这一谕令理解不准确的是()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其目的是扩大税源,缓解财政危机C.表明清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为缓解统治危机,被迫作出政策调整22.甲午战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清末状元张謇等投身于近代民族工业,从而使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清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B.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国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23.据统计,1840—1894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88个,资本总额近2800万元;而在1895—1913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136家,资本总额1033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英国开平煤矿,1911年资本已达1154万元,1913年更增至2063万元。这表明()-5-A.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D.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24.1915年,荣宗敬在上海郊外开建申新纱厂。第二年投产开工时上海的棉纱价格大涨,从每件90余两狂涨到200两;开工后的三年里,赢利从开办当年的2.06万元增加到2万元,3年增长10余倍。有关申新纱厂连续盈利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欧洲列强陷入一战需求猛增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列强争相资本输出瓦解自然经济25.“七七”事变以后,国民政府进行汉阳钢铁厂、大渡口钢铁厂的迁建工作并扶持民办、官商合办的钢铁企业共达200余个,初步形成了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钢铁工业网,钢的产量占全国的48%。由此可见,抗战时期()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C.工业布局得以调整D.西南成为军工重心26.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不含金融业),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加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加了近2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实行“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B.一战期间美日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民族资本家开始确立实业救国的思想D.中华民国的建立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27.下表为日本全面侵华前,中国矿业发展的情况(单位:万吨)造成这种状況的主要原因是()年代煤铁矿生铁193536,091,7473,331,817787,061193639,902,9853,359,830809,996193737,230,4693,919,691958,686A.近代中国矿业开采技术的领先B.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28.192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在其编选的《劝用国货》中记述:“江西夏布好,蒙古羔羊毛。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薛针锦绣巧,豫鲁府绸超,雨前龙井滋味好。”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这些记述主要意在()-6-A.引导国人创办近代工业B.强调国货质量优于洋货C.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D.发展振兴传统手工业29.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30.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大批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国家富强,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二、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业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块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材料二-7-(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
本文标题: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9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