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核心素养任务群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主题时文与史铁生对话《我与地坛》与其说是你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顾,毋宁说那是你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顺着你的笔触,我像观看一朵沙漠上的米尼花是如何把那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大地深处的。你说你与地坛有缘,这绝不单单意味着你住的离它越来越近,而是你与它生命形态的接近。你这年轻生命受挫后残缺了的肢体一如那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雕栏,没有了那琉璃的闪光,没有了那炫耀的朱红,生命的冬季该是多么残酷艰难。然而残酷与艰难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我知道你的视线一定会落到那“苍幽的老柏树”上,落在那茂盛的“野草荒藤”上,我似乎还能听到你的内心深处回荡着孔子对生命的呐喊:“生无所息!”好像你没有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在面对那些活泼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完全能想象得出你那时的情形,当你赶走那些小昆虫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弥漫着柔和的光;你惊奇地看着那朵停在空中的“小雾”,你在为造物者的神奇而赞叹;你在那只善于思考的蚂蚁面前,想到了一个珍贵的命题:万事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无穷的乐趣。因此你感受到了瓢虫的烦恼与信仰,你感受到了蚕蜕的寂寞与存在,你更感受到了一滴露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你不能不到地坛中去,因为那儿有生命的磁场。我听到了你的心灵在地坛的上空飘浮着的回响:我要像落日把人生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我要像那雨燕把人生的寂寞变成悲壮的诗歌,发表在人生杂志的生命专栏里,永存史册;我要像静悄悄的脚印,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普通而又神秘的暗示,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我要像那苍黑的松柏,不论是在宁静的深夜,还是在明朗的白昼,用自己的生命之躯凝铸成生命永恒的警句;我要像那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即使剩下一缕气息也要让人们知道那曾经拥有的伟大与壮丽;我要像那飘摇歌舞的落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唱着美丽的赞歌,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结束的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开始。国学经典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2-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解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容易养成仁的情操。2.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曲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曲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解读: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诗海拾贝慈乌夜啼白居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①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②悲不任③。昔有吴起④者,母殁丧不临⑤。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注】①经年:终年,整年。②尔:你。③悲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④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⑤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子女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赏析】慈乌,一种较小的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作者在诗中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又运用典故,借吴起、曾参事,从反、正两个方面点明诗歌的情感。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评价】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3-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二、人物颂歌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就是史铁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三、背景链接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一、认读字音(一)单音字(1)坍圮..(tān)(pǐ)(2)亘.古(ɡèn)(3)截瘫.(tān)(4)窸.窸窣.窣(xī)(sū)(5)颓.墙(tuí)(6)窥.看(kuī)(7)荒芜.(wú)(8)猝.然(cù)(9)蝉蜕.(tuì)(10)剥蚀.(shí)(11)炫.耀(xuàn)(12)焦灼.(zhuó)(二)多音字(1)闷苦闷(...mèn...).闷热(...mēn...).(2)稍稍微(...shāo....).稍息(...shào....).(3)捋捋胡子(....lǚ..).捋虎须(....luō...).(4)稽滑稽(...jī..).稽首(...qǐ..).-4-(5)宿宿命(...sù..).星宿(...xiù...).一宿(...xiǔ...).二、辨识字形(1)xún(循)着逃dùn(遁)矛dùn(盾)(2)cáo(嘈)杂马cáo(槽)cáo(漕)运(3)pì(譬)如荒pì(僻)pǐ(癖)好(4)熨tiē(帖)tiē(贴)心zhēn(砧)板三、积累词语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4.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5.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6.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四、辨析词义1.荒芜荒僻课本原句“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巧辨巧析二者都有荒凉的意思。“荒芜”指(田地)因无人耕种或管理而杂草丛生的样子,侧重于因没有人管理造成的。“荒僻”指荒凉偏僻,侧重于距离繁华处较远。2.以致以至课本原句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5-巧辨巧析相同点:两者都有“表示形成某种结果”的意思。不同点:“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比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至”,①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比如,他非常专心地写生,以至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并思考: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哪一个要素?答:[明确]母亲2.找出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答:[明确]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3.分别概括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要点。答:[明确]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4.行文图解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6-1.怎样理解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的含意?答:[明确]生病之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我家”为中心。突至的残疾使他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他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自然以“地坛”为中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解读]所谓句子含意,它包含三层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解题指津]根据句子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1.摘录组合法句子特点:抽象的句子(中心句、归结句、总起句)是对文段或全文意思的概括。对应方法: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抓住文段中对句子的具体解说、解释、论证的内容,并探讨具体含意。答题方向:摘录组合,由概括变成具体,转述、转换说法概括作答。2.还原翻译法句子特点:描述或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一般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对应方法:抓住形象的特点,以相似联想(比喻、象征)、相关联想(借代)为思考起点,结合文段,联系上下文,分析表现手法的特征和艺术效果。答题方向:揭示本质,由具体到抽象。象征就用翻译法,比喻、借代就用还原法。3.敲骨抽髓法句子特点:描述细致,动作具体,特点鲜明。对应方法:从具体内容中归纳共性特点,或将一个事物的多方面特点进行合理分类总结。答题方向:由具体表现到抽象特征。结合文段或全文找到相关的信息,不能直接摘录,要由个体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归纳总结。4.付诸情理法句子特点:言简意赅,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多用衬托、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来-7-表达,表明作者深刻的体验。对应方法:首先判断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上下文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断,把含蓄的表达转换为平易的阐释,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答题方向:由含蓄性到平易性。5.多楞角度法句子特点:对立,形式上表现为概念的对立,实际是思维的对立。但表面对立实际内容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因此要从多角度理解。对应方法:思考内容的不同角度,从不同方面进行判断和认识。答题方向:辩证理解对立的词语含义。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答:[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是在颓废、迷惘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3.作者在第五段中说:“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解释“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含义。答:[明确]“一个世界”指让“我”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另一个世界”指“我”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我”一天到晚消磨时光的地方。4.作者在第六段中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终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启示对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明确]这是“我”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得到的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1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