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荷塘月色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
-1-荷塘月色核心素养任务群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及通感手法的运用。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鉴赏抒情散文。3.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反映的社会内容。主题时文写荷朱群英因一湾碧水,我便开始写荷。在水之湄,荷亭亭如盖。一叶碧绿平静地铺开,从水面缓缓地升起,水在荷叶的上面,亦在荷叶的下面,荷涌动,水便涌动。自池边往河心漫去。于是想起伞,对天撑着,一束束的阳光收集在伞下,没有风,没有雨,荷便显得格外的幽远、明丽。目光踏着一片荷叶,一寸寸地远去,小小荷塘,竟无边的开阔。荷是水中的君子,出污泥而不染纤尘。画荷是一种意境;唱荷也是一种意境;写荷仍是一种意境。平静的池面,荷叶慢慢升起,像一只张开翅膀的水鸟;又像一只小小的船,横于水面。阳光只是一片金黄色的落叶,与荷轻轻地摩擦,继而又被一阵风吹走,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雨中看荷,像是把自己平放在水上,细雨亲吻着嫩绿的荷叶,一种迷人的音乐把你融入荷叶之内,你摇动着,荷亦摇动着,便会有一种韵味,轻轻地咬你,细口细口地啄你。雨水积在荷心,又一叶一叶地倒入水中,宁静的荷捕捉着一种清新的动感,一滴晶莹的水珠,悬在荷心,挂在你的眼角。雨过以后,一弯彩虹横于荷塘,那聚在荷心的水滴,亮闪闪地滚动着,颤抖着,像是从荷叶上亮起的一盏小小油灯。夏日的荷变得无边的茂密,整个荷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把一个一个荷池连成一个整体,间或有一枝红红的荷花,倏地跃出水面,大摇大摆地把花瓣放开,露出黄黄的花蕊。含苞欲放的荷躲在叶下,很不容易被人看到,像是怕羞,再往上长,一直高进荷叶,花蕾慢慢地养大,像要胀开似的。有一线蜻蜓,一直飞进来,落在花蕾上,停住后一动不动。夏日的荷由浅入深,像是一种境界,放眼望去,竟有一种无限的空间。夜幕降临,清新的荷塘便掠起一绺微风,轻轻地袭来,有一种沁凉,沿着荷叶一圈圈地荡开,月光很轻,从荷上移动。月下的荷塘,萌生一种使人茅塞顿开的朦胧,一朵莲花,仿佛开在梦里。一叶一叶的花瓣,挤开浓浓的黑夜,仿佛从污泥里抽出。配上蛙鼓,荷塘便喧-2-闹起来,探荷的人仿佛一片荷叶轻飘飘地浮在水上,借着月色,荷叶依然青翠,碧透。像水一样青嫩的荷绿仿佛一池易碎的翡翠。没有月光的晚上有一缕清香自荷中掠起,沾在袖上,掸也掸不去。荷在宁静的夜色中,浓浓地抒情,于恬静的田园岁月是一个精致的点缀。天亮了,荷也一一地亮起来。莲子熟时,一条窄窄的小船划破荷塘,向深处驶去,采莲女藕节一样的手像一尾鱼,在碧翠的荷叶中游动着,碧的水、绿的叶、红的花、白的手,无一不成为夏日荷塘的主题,便有一种斑斓,借荷为一种寄托,寓荷为一种归宿。于是伏案写荷,纸上的荷渐渐地醒了过来。便有轻轻的摇曳。国学经典1.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哀伤。”解读:孔子对《关雎》一诗的评价,体现了他“思无邪”的艺术观。《关雎》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2.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解读: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地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神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听后不以为然,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诗海拾贝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赏析】本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采莲姑娘们争芳斗艳、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面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因为要划船竞采,顾不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时的情景,她们来时被花儿迎接,可见花儿很乐意她们造访;也写出了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享受的。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依依不舍地送别她们。“花迎入”和“月送归”运用了-3-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将采莲女的性格——活泼开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情态,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微电影,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别有韵味。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为名。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评价】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二、人物颂歌散文泰斗和骨气英雄——朱自清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铸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儿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您用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散文的典范。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您傲立于国统黑暗时代,学古人伯夷叔齐宁死不食“美粥”。您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中华民族的英雄。三、背景链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的作者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中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哪里走》)而面对现实的黑暗,他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四、文化常识散文文体知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4-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根据内容和性质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写景散文则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散文的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一、认读字音(一)单音字(1)煤屑.(xiè)(2)蓊.蓊郁郁(wěnɡ)(3)阴森.(sēn)(4)踱.着(duó)(5)弥.望(mí)(6)点缀.(zhuì)(7)羞涩.(sè)(8)霎.时(shà)(9)酣.眠(hān)(10)梵.婀玲(fàn)(11)鹢.首徐回(yì)(12)櫂.将移(zhào)(13)敛裾.(jū)(二)多音字(1)荷荷塘(...hé..).荷枪实弹(.....hè..).(2)曲曲折(...qū..).曲调(...qǔ..).(3)处独处(...chǔ...).妙处(...chù...).(4)娜袅娜(...nuó...).娜拉(...nà..).(5)颤颤动(...chàn....).颤栗(...zhàn....).(6)挨挨着(...āi..).挨打(...ái..).-5-(7)差参差(...cī..).差距(...chā...).差得远(....chà...).出差(...chāi....).(8)脉脉脉(...mò..).血脉(...mài...).二、辨识字形(1)风zī(姿)zì(恣)行无忌(2)幽pì(僻)躲bì(避)(3)树shāo(梢)shāo(稍)微(4)diàn(惦)念diān(掂)量(5)qiàn(倩)影liàng(靓)女(6)xī(嬉)戏xī(嘻)哈三、积累词语1.没精打采:没有精神,不振作。多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3.袅娜:草木柔软细长;女子姿态优美。四、辨析词义1.宁静安静课本原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巧辨巧析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安静”多用于环境;“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2.幽僻偏僻课本原句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巧辨巧析“幽僻”指幽静,偏僻,侧重于环境幽静,少有人来;“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地点的偏远。3.斑驳斑斓-6-课本原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巧辨巧析“斑驳”侧重于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旧壁、旧画;“斑斓”侧重于形容色彩错杂,灿烂多彩。1.通过作者的行踪变化,概括每段内容,然后梳理文章结构。答:[明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上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景中人”(情)。2.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请概括。答:[明确]明线:游踪(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3.行文图解-7-1.作者在第四段描写月下荷塘美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答:[明确]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2.请找出第四段中的几个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答:[明确]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荷花像“明珠”“星星”,则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在月色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形象地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激发了读者的美好想象。3.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荷塘月色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15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