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上海市中学生安全感调查报告
上海市中学生安全感调查报告上海市中学生安全感调查报告:调查的目标是全面了解中学生对自身安全性的主观感受。根据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了解、探究、分析不同安全感受的主、客观原因,寻求增加和提高学生安全感的对策和途径。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境的安全状况以及学生的个人安全知识技能。提高中学生安全感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要强化学校上海市中学生安全感调查报告本文内容:调查的目标是全面了解中学生对自身安全性的主观感受。根据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了解、探究、分析不同安全感受的主、客观原因,寻求增加和提高学生安全感的对策和途径。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境的安全状况以及学生的个人安全知识技能。提高中学生安全感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要强化学校和社区的安全管理,创建良好的校风和安全的社区环境。中学生抗非安全因素的能力也需进一步增强。***由上海教育学院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爱心工程基金会联合组成的《上海市中学生安全感调查课题组》,从1996年上半年开始,对上海市中学生做了首次安全感调查。调查从一个新的视角发现和揭示了当前上海市中学生在安全方面的主观感受以及形成这些感受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当前影响中学生安全感的主要问题,为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加强学校良好校风的创建和学校教学生活秩序的管理,加快消除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的不安全因素提供客观依据。一、调查的目标与方法中学生安全感调查的目标是全面了解中学各年级学生在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社区环境的学校,不同家庭背景状况下对自身安全性的主观感受。根据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了解、探究、分析不同安全感受的主、客观原因。寻求增加和提高学生安全感的对策和途径。中学生安全感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与安全直接有关的背景;2.家庭环境的安全状况;3.社会环境的安全状况;4.学校环境的安全状况;5.学生个人安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安全感调查是基于以下研究假设展开的:每个成长中的中学生在主观上都有一种安全需求,都渴望生活在一个有充分安全保障的生活环境中,而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这三种环境在客观上决定着中学生的安全感受。但是,感受是一种主观方面的心理现象。它一方面受着客观条件的刺激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受着主观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各人先天和后天的心理素质不同,各人对安全需求的程度不同,各人心理反应敏感性不同,各人生活方式和活动空间范围不同,各人安全知识和技能不同,各人对处理不安全因素的能力不同,客观非安全因素和安全因素对每个特定的学生来说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同样的客观环境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安全感受;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的环境也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个人环境会有同样的感受,如此等等。这无疑反映出安全感受是一种主客观互动产生的极为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但是,其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了解和探究为什么相同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安全感受或不同环境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之类的偏重于个人心理和微观环境方面的因素,而是在于了解和探究有多少学生在哪些方面感到安全或不安全,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不安全的感受主要发生在哪些方面?中学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如何?中学生抵御非安全因素的能力如何?因为这些问题从主观上反映和折射出客观的环境,反映和折射出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国情、地情、社情、校情、班情。在这里,作为个体的中学生对安全或不安全因素的认同内容和承受程度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作为整体的中学生在安全或不安全方面的认同倾向、特征、比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以往关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比较重视一些常用指标,诸如犯罪率、交通事故发生率、火灾发生率、学校恶性事故发生率、家庭虐待和伤害情况等等,这些指标固然重要,它的上升和下降固然会反映出社会安全方面的情况,但由于种种原因,反映这些指标的变量的升降与个人实际感受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有时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而检验这些指标可信度的方法之一体现在市民(或学生)对安全或不安全的认同及其程度。试想一下,当市民对安全普遍感到忧虑的时候,有关部门即使发布犯罪率下降的消息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安全感问题虽然是一种主观态度方面的调查,但我们尽可能采用客观性较强的指标和提问方式采集和反映有关信息。这样,最后统计的结果虽然反映某种主观感受和倾向,但其支撑点是客观的。我们从100多个问题中挑选了66个效度较高的问题,涉及到五个方面:背景、学校、家庭、社区、个人。为使学生便于回答,又分成三大类,以混合问卷的方式编排。第一、二类为封闭式问题,其中第一类是是非判断题,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第二类是等级选择题,主要了解学生在这类问题上的是非态度和认同程度;第三类是开放式问题,虽然统计比较困难,但这类问题能反映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有利于收集和网罗各种封闭式问题难以搜集到的信息。在第一类和第二类问题中有时会出现类似的提问,或表面上不同实际上相同的题目,这一则是为了重复了解学生的态度,考察其认真程度和思维的一致性;二则是了解对这类问题的认同程度。我们希望通过合理设问,增加问卷内涵容量,反映各类现象和本质特征,提高答题有效程度。中学生安全感调查采用分段随机抽样法。全市共抽52所中学,2781人。由于重点中学、完中、初级中学各类学校从学校到学生都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原则上每个区、县都抽一所市重点中学、一所完中、一所初级中学。考虑到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每个区学校与学校之间,每个区与区之间,区与县之间,尽可能在地域分布上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既兼顾到三类不同的中学,又兼顾到市区、**区、市中心、边缘地区、近**、远**、大量人口倒出区和人口倒入区等。学校样本确定后,再从每个学校各年级抽一个班级,从每个班抽一个小组。共计278个小组。为了保证学生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自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采取了无记名集中填写方式,由调查员或调查员委托的代表在指定时间和地点请抽出的学生即时填写完成。对填写后的问卷作了5%的审核。对态度轻率不合要求或填写自相矛盾的问卷作了甄别,并加以剔除。二、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中学生安全感的体验主要反映了社会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环境、学生所处家庭环境对学生安全需求的影响。我们认为,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安全感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首先,应该分析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包括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情况居住地周边的环境的影响、社会地区治安状况、社会道德风尚、城市交通状况等等对中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其次,应当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它包括学校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学校中违法和违规事件的影响、校内治安状况、学校风气、校内教师、领导对学生的态度以及管理方式。第三,还应当分析学生家庭内部状况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它包括分析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亲情关系、教养方式等方面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最后,还包括分析学生综合的自我感受、安全感体验等。1.外部社会环境状况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中学生中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上对学生安全感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治安状况、社会交通秩序等方面。例如:当我们问道:“你是否认为社会上大公无私的人太少,自私的人太多?”统计结果显示有55.48%的中学生选择了肯定的回答。通过对分年级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持肯定回答的人数逐渐增加。(见图一)(附图{图})图一、你是否认为社会上大公无私的人太少,自私的人太多?持肯定回答的人数百分率图示以上现象说明,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上的成熟,接触社会面的扩大,使他们看到了在某些领域社会道德风尚的低落,他们耳闻目睹的一些不良事件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而认为社会上不安全,自私的人多。为了证明以上所显示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可以从相反的提问中得到印证。当我们问及:“你是否认为现在社会上勇敢的人、见义勇为的人多?”被调查学生中持否定回答的人数占49.4%,通过对各年级回答人数的分析发现,对这个问题持否定回答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见图二)。(附图{图})图二、你是否认为现在社会上勇敢的人,见义勇为的人多?持否定回答人数百分率图示上述结果从正、反两面证明了,中学生对社会风尚的某种道德评价和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随着心理成熟程度的提高而同步增长。年龄越大反映安全系数越低,即高三的同学比低年级同学看到更多的社会阴暗面和人性缺陷。调查显示,学生所处的社区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40.99%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周围常有不三不四的人聚在一起。相比较,学生的家庭居住环境要好得多,只有11.08%的学生认为家庭周围有不三不四的人聚在一起。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学校都在商业区附近,人员和环境复杂,各种以赚学生钱为目的的经营层出不穷,从缺乏卫生条件的小吃、零食经营到各种适应学生的小商品,以及不健康的文化艺术品和游艺娱乐经营都在学校附近,一些不良学生团体和社会游民、流氓、闲杂人员常在学生放学后对学生进行骚扰,因此,有些学生只得集队回家,有的则不敢单独回家或不敢自修、补课到晚上。家庭所在的社区环境相对比较好,一个重要原因是社区治安管理抓得比较好。有些居民和警察署联防抓得比较好的地区,学生的安全感更强一些,而对学校周围环境,社会有关部门综合整治不力。值得重视的是上海市的入门偷盗现象比较严重。当我们问及“你所居住的楼里有没有被偷盗过?”有37%的学生确认被偷盗过。由于偷盗现象相当普遍,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有的学生说,为了防止偷盗,安全设备的添置增加了家庭的开支。为了防卫,有些学生还购置了刀具等器械。低年纸的学生常常为此增添了许多恐惧感。有时父母不在家时,学生宁可在街上闲逛,或在家门口等,也不敢回家。由于作案有相当部分是外地流窜人员,使学生们对外地民工普遍产生了不信任感和厌恶感,这种偏见和心态对需要大量民工补充劳动力大军的开放中的上海来说,是极为有害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问及被偷盗后是否报案,他们总的态度是严重的去报案,一般的或轻度的不去报案。当问及为什么不去报案时,他们说警方对一般偷盗行为不重视,有时还要批评报案人防卫不严。即使是较严重的橇窃,破案率也不高。因此,他们对打击偷盗的专项治理极为赞赏,普遍认为要常抓不懈,严惩不怠,对惯犯从重从快处理。学生们对偷盗自行车表现出特别的愤怒。有的学生两年被偷5辆自行车,许多学生的自行车都是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或压岁钱添置的,挑选的又是自己喜爱的款式。高年级的学生,特别是男同学,把自行车作为一种爱好来看,自行车被盗使他们极为愤怒,又由于他们走读距离较远,不得不再买新车,又增加了家庭开支。车辆被盗,父母又要抱怨,增添了家里的矛盾。学生们一提起偷自行车,个个义愤填膺,深恶痛绝。另外,有54.15%的学生反映晚上出门感到不安全。有87.12%的学生认为与陌生人打交道最好小心点。这反映出人际信任程度较低,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交往中的不安全感。我们用开放式提问方式问学生:“在社会环境方面我最怕发生的事是__。”结果发现,有56.45%的学生反映在社会环境中最怕发生的事是社会环境、秩序的混乱,以及突发事件的产生。有27.36%的学生反映是个人安全受到伤害,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等。在社会交通安全方面,有21.97%的学生反映上学放学途中担心交通问题,另有17.83%的学生反映上学放学途中担心治安问题。在社会安全方面与交通有关的另一现象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同学的安全问题。我们调查发现,单独骑自行车上学、回家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4.48%。从分年级调查结果看,学生单独骑车上学的人数的百分比随年级的增高而增加。(见图三)(附图{图})图三、你是否骑自行车上学?持肯定回答的人数百分率图示从初预班的12.46%到高三年级的65.52%。实际上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学生安全的因素。目前高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65.52%的百分比数显示的绝对数是相当大的。这个结果提示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
本文标题:上海市中学生安全感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2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