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话题链接——读书一、字之源【字源演变】“书”,形声字。以“聿”为形旁,以“者”为声旁,本意为“书写”“记载”。引申为“书籍”“文字”“书信”等。《说文解字》中,书,箸也。从聿者声。【成语链接】博览群书: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语出《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毛泽东曾说过,南北朝作家,妙笔生花者,远不止江淹一人,庾信就是一位。奋笔疾书: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语出宋·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二、句之美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品读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成语“奇文共赏”语本于此。不过意思变了,现在多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品读意思是遇到非常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阅读思考,品味出其中的奇妙与含义,遇到不同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分析。《三字经》中也有“人不学,不知义”的名句,也是同样脍炙人口。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品读玉石如果不经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石这种东西,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而人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2-三、诗之韵观书有感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首诗便是充满理趣的名作。[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读诗人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自问自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诗人在赞美读书中有所领悟,心灵上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用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四、文之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意思是说学问的根基就好比是弓弩,才能就好比是箭头,只有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才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年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年青春搏击的能量。——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典出清朝的文学家袁枚写的《续诗品·尚识》:“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为药误。”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解读说学问就像弓一样,是发力的,才华像箭头一样,是刺穿的。有了这个弓,再有了箭,是不是就能射中靶子呢?还不行,还必须有方向。方向是什么呢?方向就是见识,有了见识做引领,再有弓发力,然后再有箭去穿刺,这样才能够一举中的,射中目标。所以用一句话表达,那就是见识做引领,学识做底蕴,才气做锋芒。我们中国古人讲,“人非生而知之者”,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天才。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把学习作为责任,把学习作为生活态度,把学习作为精神追求。这样,我们壮丽的人生才能够有深厚的学养来保驾护航。,*读书:目的和前提一、识作者-3-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①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伴读]①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人。何为“隐逸”?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二、知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②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伴读]②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三、明文体随笔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③。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伴读]③随笔,顾名思义,随手下笔。大家也要记得时常随手下笔,将会才思滚滚。四、拓知识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④[伴读]④“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这也是颁奖理由。五、理基础-4-1.记字音①狭隘.(ài)②跋.涉(bá)③闲暇.(xiá)④沉浸.(jìn)⑤慰藉.(jiè)⑥麻痹.(bì)⑦强.迫(qiǎng)⑧孜.孜不倦(zī)⑨一摞.(luò)⑩论.语(lún)○11卷帙.(zhì)○12臻.(zhēn)○13戕.害(qiāng)2.识字形①跋(bá)跋涉拔(bá)拔掉祓(fú)祓除②隘(ài)狭隘溢(yì)洋溢谥(shì)谥号③帙(zhì)卷帙佚(yì)佚名④僵(jiāng)僵死疆(jiāng)边疆3.辨词义(1)教养·修养[辨词]“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指教育培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选词]①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不论是对什么样身份的人,始终都彬彬有礼。②任何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渐锻炼和培养的。(2)心智·心志[辨词]“心智”强调的是“智”,智慧。“心志”强调的是“志”,意志。[选词]①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心智成熟才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②不管家境如何,录取如何,磨砺心志不可少。4.积成语[语境呈现]①勤读报,会读报,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②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③在那些年中,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用业余时间到大英博物馆读书。④考上大学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如果不继续刻苦学习,仍然不能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⑤神秘而迷人的九寨风光令人心驰神往....。[释义]①息息相通: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②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5-到无可奈何。③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④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⑤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上图书馆一、识作者外语界泰斗级人物——王佐良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⑤,中译英《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伴读]⑤王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二、知背景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⑥[伴读]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路书香为伴吧。三、理基础1.记字音①教益.(yì)②音讯.(xùn)③高耸.(sǒng)④苍穹.(qióng)⑤白炽.灯(chì)⑥间.隙(jiàn)⑦覆.盖(fù)⑧吟啸.(xiào)2.识字形①愉(yú)愉快瑜(yú)瑕瑜互见②链(liàn)锁链涟(lián)涟漪③讯(xùn)音讯汛(xùn)汛期④炽(chì)炽热帜(zhì)旗帜3.辨词义(1)消磨·消耗[辨词]“消磨”指逐渐消耗,磨灭;也指消遣,打发时光,浪费时光。“消耗”指(精神、东西、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选词]①我有更多的时间留在那个坟墓一般的房间里,拿一些破书来消磨光阴。②一夜晚的烟酒和激动消耗了她不少的精神。-6-(2)钟情·衷情[辨词]钟情:动词,指感情专注(多指爱情)。衷情:名词,指内心的情感。[选词]①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②究竟是什么鸟在那树林里,唱着,唱着,唱着,好像在叫唤什么,好像在诉说什么,下雨了也不停,对山野倾诉衷情。4.积成语[语境呈现]①一灯如豆....的夜晚,挡头山周围的一切都已隐没,只有土屋的窗前透着一点灯光,油灯下看书恍惚觉得在享受文人生活。②其实经济发展趋势、国际局势的演变并不神秘,即使是普通读者,能用心读完这本书,也会豁然开朗....,一定会明白许多逻辑关系以及学会对一些信息的解读。③夏朝的真实性无论从考古还是文献都无法确认,开封曾是夏朝都城的说法更是牵.强附会...,深挖夏文化,无非就是在“旅游经济”方针下,追求经济利益和GDP的一种手段。[释义]①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②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③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读书:目的和前提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7-*上图书馆结构图示主旨归纳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由表及里,透视内涵——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任务导引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任务设计1.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回答问题。(1)黑塞在文章开头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认为“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从“具体目的”和“精神和心灵完善”的区别入手分析。答案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
本文标题: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2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