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1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词的创作背景及词的风格。2、体会词的思想内容和感情。2.能力目标把握本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3.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重点:感受词作的意境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难点:分析运用典故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一、导入新课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学习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酌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奔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的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把握诗歌情感。2、找生泛读,点拨朗读时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应读得浑重有补充修改2力些。下片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的基调。3、生齐读,初步把握诗歌情感及思想内容。4、译读,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把你不理解的句子画山来,并和同学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作出标注,提出来人家共同解决。四、设疑自探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想必人家心中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就请大家就把你心中的疑问说一说。预设问题: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词中运用“看、拍、会、登”等动词有何效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下片士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如何理解?五、解疑合探下面大家带着上述问题默读全词,独立探究,并注出你的思考。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中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上片,江月、山景、落日、断鸿(师问题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昵?并提示人家抓住关键词赏析。)(1)前两句,词人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小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点出了江南秋季气象阔大的特点,笔力道劲。(2)“遥岑”三句是写山.(注意赏析“愁、恨”)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愁恨。(3)“落日”三句: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在此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游子”指词人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这几句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义丰富。2、“看、拍、会、登”几个动词所在的词句是全词的重点。这几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3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心情烘托了出来。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十分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昵?3、下片主要运用典故。师问题引导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师问题引导2、词人对这些人各持什么态度?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报国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师问题引导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l)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小结下片: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是用典高手。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搵,拭擦。几句的意思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为壮志难酬而流下的热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词中虽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但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六、质疑再探本词学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疑问?七、运用拓展4请大家根据平时诗歌赏析的重点,针对本词出一道题。l、学生题展示2、师补充试题: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占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胄:大气豪放。)八、小结这首词意境雄浑阔人,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寄托了词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课后反思:
本文标题: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2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