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 7 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1短歌行课题《短歌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建安风骨的诗歌特点2、品味作品用典、比兴等艺术技巧2.能力目标1、分析作者的“忧思”,捕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如“忧”,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高中生的独立评价能力。3.德育目标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重点:作者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难点:诗歌中运用用典、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艺术特色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情境导入多少年前,曹操一场“青梅煮酒论英雄”曾让无数后人仰慕不已,而文学作品里的曹操总和“奸雄”联系在一起。许邵评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百家讲坛易中天评价说: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曹操,再次感悟他的人生理想。--《短歌行》二、设疑自探通过预习,根据诗歌学习的重点,以同学们最想了解什么问题为引,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整合自探提纲:1、结合本诗,结合以往知识谈谈“建安风骨”的特色;2、细读诗歌,思考:“诗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从诗中寻找一个字概括出来。3、分析诗人“因何而忧”,思考诗人的感情基调有何变化?三、解疑合探:请同学们针对我们梳理的问题,结合文本,先独立思考并做好简单的记录,做好小组讨论的准备。补充修改21、关于建安风骨: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曹操《龟虽寿》《观沧海》2、关于本诗诗眼:“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①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索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以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4岁的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于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人们广为传唱!②“忧思”之义:一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苦短时光易逝二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忧:人才难求三忧: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就,天下未定(根源)3、关于感情基调:一忧人生苦短时光易逝-----基调:低沉,悲凉二忧人才难求-----基调:深沉热切三忧功业未就,天下未定-----基调:高昂,慷慨激昂总结诗人情感: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渴望统一天下。然而,人生苦短,人才难求。《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表达了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3抒发渴望招纳贤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它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从整首诗看,基调是昂扬的。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四、质疑再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到这里我们都已解决了,大家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在提出来。问题预设:作者的忧情是如何表现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1、引用典故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渴望得到贤才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思念和倾慕贤才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接待贤才,统一天下。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广纳人才,人才多多益善。用典的作用:含蓄蕴藉。2、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乌鹊南飞,何枝可依?-------喻贤才难遇明主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胸襟广阔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3`。反诘人生几何、何时可掇、何枝可依---------启发读者联想和思考。五、运用拓展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试用已学的知识简析《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用典的含义及好处。4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6]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简析用典:第二句是说:切不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胜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敌人讲“义气”,把行将灭亡的敌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机会,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使革命遭到失败。如果不用典故,把这样复杂的内容装在七个字里,是非常困难的。何况还要押韵,还要对仗,还要讲平仄,还要形象具体不抽象,更增加了难度。但是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读者立刻想起了楚汉争霸的时候,当年项羽在鸿门宴上,只顾“仁义”的虚名而轻易放走刘邦,后来刘邦又养精蓄锐,卷土重来,使项羽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再同当前的形势对比,对毛主席的观点就不能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这样只用了七个字,不但内容上说服力强,并且语言自然,平仄、对仗、押韵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就是用典的功效。六、学科班长总结结束语: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课后反思:5
本文标题: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 7 短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2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