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 4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1归去来兮辞并序课题:《归去来兮辞并序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汇。2.能力目标独立探究,读懂文意,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3.德育目标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重点: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感情。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一、导入新课《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二.设疑自探同学们对本文的内容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共同探讨。问题预设: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2.小序的作用是什么?3.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4.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三.解疑合探请同学们围绕以上问题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然后按要求展示评价。明确:1.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2.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3.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4.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补充修改2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象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四,质疑再探大家还有什么疑问?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多的叙事成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寓托于物,托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将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和志趣都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3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五、运用拓展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六、学科班长总结师结语: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课后反思:
本文标题: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 4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3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