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考点集训(二十八)第二节信息筛选整合与归纳概括对应学生用书p479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8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据介绍,10月1日,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大会,习近平主席将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群众游行、联欢活动。活动中,还将举行颁授仪式,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在各领域各行业中作出重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道德品质高尚、群众公认的杰出人士,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亲自授奖。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蔡志军表示:阅兵,是制度化安排,从本质上看,是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军事仪式。新时代首次阅兵,承载着全面展示70年来国防建设和伟大成就等内涵。此次阅兵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地区,不针对任何事态。中国军队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摘编自凤凰网资讯,2019年8月29日)材料二: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第十方阵的主题是“希望田野”,展现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后中国农民实现的伟大创造和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的进程。方阵艺术指导组组长王海波主动请缨,他说:“能够全程、深度参与,我觉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非常自豪。”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陈星翰是一名退伍大学生士兵,在方阵中他负责一个50人的中队,带着学弟学妹训练。他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讲了很多大事件背后的小人物,其实每一个人也是这次国庆群众游行大事件背后的小人物,能献一份力,非常骄傲和自豪。”方阵中还有1103位农民代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娄子水村的石雷是志愿报名的,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父母也是农民,参加农民方队,感觉是一种传承,能够肩负起父母的期望。”(摘编自央广网北京消息,2019年9月30日)材料三:“东风-41”是中国战略核威慑能力的标杆之一。“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是分导式多弹头固体洲际战略导弹,采用公路机动式部署方式(也可铁路机动),是我国有效2实施核反击的战略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战略重拳。西方观察家普遍认为,机动部署方式让“东风-41”更加难以被跟踪,因此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而分导式分弹头让它能同时打击多个战略目标,并具备更强的突防能力,对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构成严峻挑战。中国导弹技术专家表示,“东风-41”是我国现役导弹中射程最远的型号之一,可以覆盖全球战略目标。国庆阅兵式上16枚“东风-41”同时亮相,显示这种“大国利器”已经进入现役并批量装备阶段。(摘编自百万庄通讯社,2019年10月1日)材料四:阅兵仪式上“东风-41”“压轴登场”引发了境外媒体的“强势围观”。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东风-41”是中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撑。英国《金融时报》形容“东风-41”是阅兵展示中“皇冠上的宝石”。消息说,直到最近,西方防务专家们还认为这款武器尚在研制中。澳大利亚贝茨·吉尔教授认为,“东风-41”传达了有关中国核威慑能力的信息。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本《朝日新闻》等媒体对它的威力和射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代表中国已拥有高度先进的打击能力。(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消息,2019年10月2日)1.下列对“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生存能力强大的“东风-41”不能被跟踪,因为它采用的是公路或铁路机动式部署方式。B.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使“东风-41”能同时打击多个战略目标,因而具备更强的突防能力。C.“东风-41”是我国现役导弹中唯一可以将射程覆盖全球的武器,能更好地维护安全。D.16枚“东风-41”亮相让西方防务专家始料不及,现役并批量装备的进程超过其预料。[解析]A.“不能被跟踪”错,是“难以被跟踪”;原因概述不全面,材料说的是“机动部署方式让‘东风-41’更加难以被跟踪”。B.“而分导式分弹头让它能同时打击多个战略目标,并具备更强的突防能力”,二者是并列关系,非因果关系。C.错在“唯一”,“‘东风-41’是我国现役导弹中射程最远的型号之一”,“是……型号之一”,不等于“唯一的……武器”。3[答案]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国庆70周年活动的颁授仪式上,习近平将“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授给了中国各领域各行业的杰出人士。B.国庆阅兵是对武器力量的检阅,是对70年来国防建设和伟大成绩的展示,不是针对别的国家和地区、事态进行的非和平行为。C.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第十方阵的主题是希望田野,表达新时代农民的喜悦。参演队员为能参与方阵深感自豪,并体现了一份担当。D.“东风-41”在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压轴登场,被境外媒体“强势围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代表中国的核能力及军事科技实力。[解析]受奖者有“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所以“授给了中国各领域各行业的杰出人士”错误。[答案]A3.以上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①材料一侧重介绍领导小组对国庆70周年庆祝大会的整体部署。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群众游行第十方阵的特点及参演人员的情况。③材料三侧重说明了东风-41的特点。④材料四侧重介绍境外媒体对东风-41亮相的看法。第二问:四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一时间,垃圾分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看,2013—2017年,上海、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稳居全国前两位。五年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736.0万吨、742.7万吨、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671.7万吨、733.8万吨、790.3万吨、872.6万吨、901.8万吨。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已高达每年900万吨,亟待通过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城”难题。2005—2017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为3.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三4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平均增长率甚至接近7%,出现了垃圾减量每年“越减越多”的尴尬局面,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已迫在眉睫。(摘编自矫旭东《上海垃圾分类如何引领“新时尚”》)材料二:早在2000年6月,我国就将8个城市列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面临的最大尴尬仍然是很多人因为分拣意识不够而“拎不清”。“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没有从培养一代人的文明习惯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充分认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目前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基础了解层面,还需要加强引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说,通过七年的研究发现,垃圾分类要获得居民认可,社区里的志愿者很重要,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比单纯的信息传递更能让居民认识和开始垃圾分类。在他看来,志愿者不是单纯地具有督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上门拜访,与居民进行日常交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等。(摘编自邱玥、颜维琦《垃圾分类如何“拎得清”》)材料三: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的推进,不仅促进变废为宝,还催生出了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他们用互联网在线接单,上门回收固定种类废品。一名上门回收员表示,自己目前已靠“收拉圾”月入过万。垃圾分类是进行垃圾减量化、集约化、无害化等科学处理的基础性工作,看似寻常但做好并不容易,既要严格遵守程序规范,进行有效的细分,又要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进行精准投放,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会形成一定的生活成本和日常负担,且一些市民原有的处理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细分化时代,若是没有专业服务的介入和替代,垃圾分类的日常化处理,就会遭遇各种因素的限制。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行业的兴起,意味着一种新业态、新职业的产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首先,实现了“专业人办专业事”的服务升级,可以解决“生活垃圾怎么分”所造成的困扰与麻烦。其次,激活了参与的源动力,减少了拾荒者、废品回收站等中间环节。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市民,同时可回收再生资源的品质也更有保障。再次,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拉长和延伸了产业链。最重要的是,回收员上门回收,连接了垃圾从收集存放到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成为首尾两端的纽带,继而产生闭环和聚合效应。(摘编自唐伟《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是服务升级下的多赢之举》)4.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A.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在上海率先出现,与生活垃圾产生量“越减越多”密切相关。B.垃圾分类已试行将近二十年,除了发展垃圾分类处理技术,要增强居民分拣意识。C.垃圾分类是科学处理垃圾的基础,投入时间、精力宣传就能在短期内改变市民原有的处理习惯。D.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职业的出现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解析]“就能……处理习惯”说法绝对。[答案]C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将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B.上海市垃圾产生量正不断挑战上海当前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力,“垃圾围城”的难题亟待破解。C.专业服务的介入,可以取代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日常化处理,使垃圾分类在细分化时代顺利实现。D.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是垃圾分类产业链拉长和延伸的一种表现。[解析]“可以取代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日常化处理”错,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只是“上门回收固定种类废品”,这种服务可以帮助市场解决“生活垃圾怎么分”所造成的困扰与麻烦,但并不能取代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日常化处理。[答案]C6.垃圾分类势在必行。请根据材料,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给出具体的建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市民加强教育,让市民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熟悉垃圾分类知识,增强垃圾分类意识。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垃圾分类的推行提供法律保障。③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引导和示范作用。④鼓励并规范垃圾分类上门回收等行业。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节选如下: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6时,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我们认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摘编自《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材料二:我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被各个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集训(二十八) 第6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部分 非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6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