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提升
财贸经济2009年第9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对立的吗?∗----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李钢董敏杰金碚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国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并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产业比较优势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从实际数据可看出,虽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但目前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仍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数据也可看出,中国比较优势最强的产业也是中国是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中国产业竞争优势变化也与比较优势的变化高度相关。关键词:制造业竞争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作者简介:李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100836。董敏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100102。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00836。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引言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两国进行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从相对生产效率的角度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lawofcomparativeadvantage),比较优势理论扩大了两国进行贸易的理论可能性。此后的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沿着对绝对优势理论及比较优势理论演化来发展。赫克歇尔(E.F.Heckscher)和其弟子俄林(B.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O模型),该理论认为由于国与国之间在要素禀赋上存在着差异,使得要素价格也会产生差异,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差异。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1989)等人用内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下降)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波特(MichaelE.Porter)在质疑了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等理论后,提出了解释国家(的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Diamondsframework)。菱形模型由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组成。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是:要素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包括需求的量和质)、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些决定因素创造了企业竞争的一个基本环境,每一个决定因素都会决定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两个辅助因素是机会和政府。波特认为,竞争力来源于培养高级要素,即所谓创造、升级或专业化的要素;竞争力来源于集群;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战略和激烈的竞争;竞争力来源于苛刻的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研究,Dunning(1993)认为在跨国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Porter的单一国家模型难以解释竞争力。Rugman等人(1993)提出了“双菱形”模型来解释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竞争力差异。芮明杰(2006)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吸引与创新能力”一项,来说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过程中的产业竞争力。金碚(1997)认为:“各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现实中,比∗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跨区域经济发展动态仿真模拟技术开发(2006BAC18B03)”阶段性成果。第1页共8页财贸经济2009年第9期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上共同决定着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他强调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双重作用。Siggel(1998,2001)与金碚的观点类似,认为比较优势应该是个动态和开放的概念,而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李嘉图式的概念,比如规模经济和技术往往是不可分的。林毅夫(2002)认为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是彼此相容的,他通过企业自生能力(viability)试图将两个概念建立逻辑联系。所谓自生能力,解释为开放、自由和竞争市场中企业的预期利润。蔡昉(2003)等认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并不是互相排斥,产业竞争力的大小与其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直接相关。可以看出,学者开始越来越认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并不是矛盾的,但国内外产业竞争力测量的理论及实践中都少有对两者进行区别并实际监测的研究,本论文在我们原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产业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的监测模型,从而不仅可以比较同一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而且可以比较不同产业的竞争力;并可以利用最新的数据分析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二、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测量及分析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有多种方式和指标。在金碚、李钢、陈志(2006)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主要用两类指标测量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类指标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包括各行业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例、相对出口优势指数两种指标;另一类指标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包括各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贸易竞争指数等三种指标。(一)制成品出口状况2004-2007以来,中国制成品出口额从542.37亿美元迅速增长到1134.8亿美元,增长1.09倍,年均增长27.9%(表1)。由于制成品出口额增长速度略快于同期中国商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27.08%),中国商品出口额中制成品比重越来越高,到2007年已达到93.20%,比2004年提高1.78个百分点。与全球状况相比,中国商品出口对制成品出口的依赖性更为明显。2004-2007年,世界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从73.77%下降到69.80%,远低于中国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93.2%的比重。表12005-2007年中国制成品分产业出口值出口额(十亿美元)占商品出口额比重(%)年度变化率(%)指标、年份产业2005-2007年均200520062007200520062007200520062007变化(%)制成品700.3895.41134.891.992.493.229.127.926.727.9(一)钢铁19.332.551.52.53.44.238.968.758.454.8(二)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35.844.560.34.74.65.035.724.535.431.8(三)其他半制成品57.975.493.27.67.87.731.330.323.628.4(四)机械和运输设备352.2456.3577.846.247.147.431.329.626.629.1其中:办公设备电子产品226.0287.3347.829.729.728.631.527.221.126.5(五)纺织品41.148.656.05.45.04.622.818.415.218.7(六)服装74.295.4115.29.79.89.519.928.620.823.1(七)其他制品120.0142.6180.815.814.714.927.018.826.824.1资料来源:根据WTO历年《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计算。(二)相对出口优势指数表22001-2007年中国制成品相对出口优势指数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又称“显示性比较利益指数”),计算公式如下: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相对出口优势指数=(/)(/)iaitwawtXX中国比例(%)88.689.990.691.491.992.493.2XX世界比例(%)74.875.875.373.872.070.169.81.181.191.21.241.281.321.34其中,为代表国家i产品a的出口额,iaX相对出口优势指数itX资料来源:2001-2004年数据来自于金碚、李钢、陈志(2006);2005是国家i在t时的总出口额;-2007年数据根据WTO历年《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计算。waXwtX则分别代表t时刻全世界该、第2页共8页财贸经济2009年第9期产品的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额。从表2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中国制成品相对出口优势指数逐年提高,2007年已达到1.34。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已具有次强的比较优势。①(三)比较优势指数的合成与计量本文利用目标行业出口额在该国出口额的比重、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来构建比较优势指数。为了把不同的指标都要合成比较优势指数,需要对不对的指标原值进行标准化,标准化的方法如下:(1)目标行业出口额在该国出口额的比重2001年、2004年、2007年标准值按下式标准值=(指标2001年、2004年、2007值/整体制造业2001年值)×100①(2)相对出口优势指数2001年、2004年、2007年标准值按下式标准值=(指标2001年、2004年、2007值-整体制造业2001年值)+100②根据表3的评价体系,计算上述两个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即可比较优势指数,具体结果见表4。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所得到的指数值。一方面,从变化趋势来看,如果某项产业的指数值升高,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2001年增强;反之,如果指数值降低,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2001年减弱。另一方面,从分项行业来看,同一年份不同行业的指数是可以相互比较的,例如A产业的指数值大于B产业的指数,则说明A产业的当年的比较优势强于B产业。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由于指标选择的原因,制造业分行业的数据是不能与制造业整体的比较优势相比的。表3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层指标权重目标行业出口额在该国出口额的比重1.5比较优势权重3相对出口优势指数1.5从表4中可以初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中国目前比较优势较强的行业是服装、纺织行业;而比较优势最弱的行业仍旧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钢铁行业。可以大致看出,中国目前比较优势较强的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比较优势较弱的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我们以人均资产来衡量不同行业劳动密集型程度,我们使用2004年经济普查的数据来测量中国不同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2004年服装产业人均资产在全部制造业倒数第二,纺织业人均资产在全部制造业倒数第九。可以说纺织服装业是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比较优势较低的行业主要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钢铁行业都是最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因而,可以判断中国目前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2007年与2001年相比,中国制造业各分行业的比较优势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提升,例如钢铁行业、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不断降,如纺织品行业、服装行业。可以看出,中国产业比较优势提高较大的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而比较优势降低较多的行业却基本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与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本累积程度高,人均资本①限于篇幅,未列出详细数据。读者如需要,可向作者索取。国际市场占有率1美国市场渗透率1/3日本市场渗透率1/3欧盟市场渗透率1/3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权重3贸易竞争指数1表4中国制造业及各行业比较优势指数2007与20012001年2004年2007年年相比↑制成品100104105↑(一)钢铁243451↓(二)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242021↑(三)其他半制成品494850↑(四)机械和运输设备577479↑其中: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71112119↓(五)纺织品112112109↓(六)服装186158152↓(七)其他制品1028777第3页共8页财贸经济2009年第9期存量不断提高,从而导致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提高的实际情况是相一致的。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测量及分析(一)国际市场占有率2005年以来,中国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继续提高,到2007年已达到11.95%。从产品分项来看,各种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基本上呈上升趋势。截至2007年,中国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服装(33.37%)、纺织品(23.50%)、其他半制成品(16.64%)、机械和运输设备(11.66%)、钢铁(10.86%)、其他半制成品(10.18%)与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4.07%)。其中,纺织品与服装的
本文标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提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