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中国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姓名:申海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保障指导教师:袁伦渠20090601中国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作者:申海云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刘铁明.LIUTie-ming论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发展趋势-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2)我国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逐步改变传统的计划型劳动就业体制,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型劳动就业体制.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作为市场框架下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和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实行以人为本的就业普惠制原则,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2.学位论文刘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2006在世纪之交,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面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对我国的劳动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信息化过程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资本密集程度,可能会引起生产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造成失业;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了分工发展和产品种类增加,这会增加社会产品需求,进而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促进就业。因此,深入分析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因势利导将信息化引入全面推进我国就业增长的轨道,将对我国在新的世纪提高就业水平、化解就业矛盾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为指导,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多种理论方法,并且在具体分析过程中结合每一部分的实际内容运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整体分析与局部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及其对我国就业的现实影响,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就业战略的目标模式。从论文分析的整体框架来看,这篇论文主要从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劳动力市场运行三个方面来分析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具体内容概述如下:在引言中,本文系统回顾了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对就业影响的基本理论观点,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以及论文的分析框架和主要创新点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在第一章中,论文从分析信息化理论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入手,将信息化与我国赶超战略相联系,为全文提供了一个战略性的宏观视角,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实现赶超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信息化也会使我国的就业问题更加复杂,使我国在新世纪面临更严峻的就业挑战,我国只有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才能克服发展中的就业难题,把握历史赐予的发展机遇。在第二章中,论文分别从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个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理,指出信息产业通过价格补偿效应、引致需求效应和收入效应可以使产业总量迅速扩张,从而带来对劳动力的大规模引致需求。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内部结构的演进促进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从而保证就业增长的持续性。不仅如此,通过积极参与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拉动外需来带动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从产业信息化的角度来看,虽然由于产业信息化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本密集度,会带来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但是产业信息化通过促进分工发展,不仅延长了生产的迂回过程,也创造了新的需求,进而也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客观分析信息化对劳动力需求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这部分内容还分析了我国信息化对劳动力需求的现实影响,指出了我国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成绩与问题。在第三章中,论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信息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对立性影响,一方面信息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会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于劳动力的供给,信息化在提高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信息含量的同时,也必然要求劳动者相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知识含量;另一方面,在对劳动力供给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信息化通过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积极的手段,来回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在这一章,笔者通过分析信息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对立性影响,指出通过教育信息化,尤其是通过发展远程教育,我国可以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方式来回应信息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供给带来的挑战。在第四章中,论文分析了信息化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对化解我国的就业矛盾至关重要。这一章从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及其运行规律入手,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在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信息化改进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的途径和效果,指出信息化可以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改善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传递环境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最后笔者以“金保工程”和网络招聘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作用。在第五章中,论文从分析我国传统发展战略与就业的矛盾冲突入手,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为化解就业矛盾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而信息化正是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由此论文前后呼应,将信息化对就业影响的理论分析结果重新引回到我国的赶超战略之中。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就业战略的目标模式“面向信息化——劳动就业的结构跨越模式”,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解决我国就业的长期问题为对象,以实现就业数量增长和质量改善为目标,我国应该推动就业实现发展中的三重跨越,也就是就业的产业结构跨越,就业的制度结构跨越和就业的社会结构跨越。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从其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来看,信息化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国应该早一点、快一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将信息化引入全面改善就业环境的轨道,利用信息化将中国的人口包袱转变为人口优势、资源优势,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我国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转变就业形态,使我国在更高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现就业机会的增长。3.期刊论文李曹秀我国劳动就业问题及对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3)本篇论文探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政策措施,以及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社会和学校形成的冲击作出分行.4.学位论文郭敏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及其影响——以贵阳市劳动力市场为重点2006劳动力市场歧视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量研究成果证明,劳动力歧视不仅违背机会均等的原则,破坏社会公平,降低社会效率;同时也造成被歧视者的就业困难,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身发展,使他们成为就业领域里相对的弱势群体。显然,这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就业范围越来越广,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也逐渐明显,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劳动歧视理论的研究及其应用无论对建设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还是解决就业问题和劳动者自身发展的问题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贵阳市劳动力市场歧视样本调查为基础,首先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理论进行必要综述。同时,回顾性地评价我国学者对劳动歧视问题的研究。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劳动力市场进入、劳动就业中、劳动力市场退出的时间序列,探讨我国存在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并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成因进行分类,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消除歧视的相关政策建议。5.期刊论文孔德威.张坤.刘瑛灵活化时代劳动就业的安全性分析-经济论坛2009,(20)灵活化目前已成为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一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增强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也对劳动就业的安全性带来了严峻挑战,使得不稳定就业和贫困性工作增加,劳工的边缘化与社会排斥不断加剧.由此,平衡劳动力市场灵活化与安全性之间的冲突,构建灵活安全性的劳动力市场模式,就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革的新目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灵活化时代我国劳动就业安全性模式的选择,应当实现从工作安全性保护向就业安全性保护、从就业保护立法保护向集体谈判机制保护、从社会保护向就业能力保护三方面的转变.6.学位论文韦引贤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研究1998中国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不仅仅是旧就业体制的破除和新劳动就业体制的建立问题,而是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揉杂在一起,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只有劳动力市场才能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其次是减少劳动供给总量,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劳动力的流动性是劳动力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再次,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实搞好产业结构体制调整,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7.期刊论文孙强劳动就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4)劳动就业是一件全球性的大事.从各国政府针对失业所采取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中,通过比较分析,探索了失业治理机制和中国反失业政策的有关问题.8.期刊论文姚聪莉.YAOCong-li西安市劳动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6)产业结构、就业环境、劳动力市场是制约西安市就业增长的瓶颈问题.通过对影响劳动就业的相关因素的系统分析,指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9.学位论文董靖江苏省劳动就业近期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2001江苏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及其他资源较为紧缺的省份,当前就业压力很大.该论文运用劳动就业理论,借鉴世界各国有效促进就业的经济,对江苏省就业现状、未来劳动力供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江苏不来劳动力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劳动需求总量不足和劳动力需求结构性调整压力巨大,提出了确立就业是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及加强培育和建设江苏劳动力市场、开拓就业新增长点、加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控制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具体对策.10.期刊论文张晓青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南方人口2002,17(1)目前,我国隐性就业与隐性失业并存的问题不容回避,劳动就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劳动就业与失业及社会保障进行科学地、有效地综合定量分析.文章分析了当前就业和失业统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就业、失业、工资、失业保险、再就业以及职业培训等构成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测定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综合指标体系.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56340541-bf68-4e0b-a9e1-9dd0014ec56d下载时间:2010年8月12日
本文标题:中国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7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