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二)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及儒家精神第四讲儒家文化之二汉代儒家思想•董仲舒生平及著作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人,享年75岁。《汉书》记载有123篇,研究《春秋公羊》学著称,《春秋繁露》82篇,《春秋决狱》、《举贤良对策》等。治学精神:“三年不窥园”,学术造诣高深,拜师者甚多。誉为“博学君子”、“汉代孔子”。景帝时任博士(文教),武帝时三次问对,其三大文教政策均被采纳,政治不得志,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前121年托病弃官。董仲舒的思想•天意主宰一切(天者乃万物之主,天意尊阳抑阴),天人感应•“天地之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人是天的缩影•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有道德情感,并以之赋予人•“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君权神授”•——“遣告论”•“三纲五常”阳为主,阴为辅,君为阳,臣为阴,故应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天意”的安排;“五伦”关系的道德信条应该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二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教“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将儒学神学化三大文教政策•指导思想: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具体内容1、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意义:建立起了以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太学在后世成为封建官学的龙头样板;以太学养士,官吏的摇篮。•2、重选举以取士养士与选才结合起来,使学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上各类人才各尽其材。改革官吏铨选制度,设立察举制。各诸列侯、郡首岁供二贤人,经观察贤者有奖,不肖者有罚。“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无论是学校养士还是国家选士,都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否则,百家殊方,法制数变,君主无所持,百姓无所从,仍然很难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稳定。意义:不仅使汉代学校养士和察举取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在思想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统一大业的理论基础,同时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又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宋明理学:儒家文化的新形态•濂学代表周敦颐生平及其著述1、生平: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宋朝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其家世代以儒术为业。小時候孤贫,寄养在母舅郑向家。神宗的時候,当郴州知州,也是最高的官位,不及半年。后来当广东转运判官。他为官廉明,断狱一定要有真凭实据。但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始终未曾显达。晚年,因病迁居庐山莲花峰下,潜心学问,苦读经书,钻研《周易》,提出诸多有特色见解。他胸怀磊落,如光风霁月。是宋朝理学的开祖,程顥,程颐都是他的弟子。2、著述:《太极图說》,《通书》(《易通》)(诗文)《爱莲说》、《拙赋》等。•《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图”是以易象对易理的图解,“说”是以文字对易理的解说。•《太极图说》中,周敦颐依据阴阳哲学的原理,立足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提出了一个与佛教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根源于无形无象、寂寞不动的“无极”。它在天地产生前就已存在,且包含着丰富的内蕴。无极产生出宇宙的原始实体——太极,并处于不停顿地动静交替的状态,动时生阳,静时生阴。实吸收了佛教“非有非无”的观点,且其中有诸多观点源于道家。——论“天道”《通书》•《通书》——论“人事”。“诚”,真实无妄•《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思”“不思则不能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把《周易》推崇为“性命之源”,为理学建立道德本体论、重新解释《四书》奠定了一个以易学为依据的理论基础。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礼乐的产生及社会作用。关中学派•张载生平及著述•(1020-1077),字子厚,生于士宦家庭,因隐居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潜心学问,著书立说,并广收门徒传授其学。著作颇丰,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考古等领域,惜大多已佚。今存《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和《文集》(片断)等张载的主张•气本论(用“太虚”表明“气”的消散状态,把一切有形的物体都看作从太虚中派生的易变形态;“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理一分殊”,描述宇宙生成模式,即每一事物都是经过太极分化二气,二气演化五行,五行聚合万物过程而产生的。从上向下推,事事物物都从一个本原上来;从下往上推事事物物都归源于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命题人性分为先天的“天地之性”和后天的“气质之性”,除了闻见和穷理外,还有更重要的穷性——通过道德修养以改造气质从而恢复人的天性。•学以致用,主张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力图为现实服务。阴阳五行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二程•程颢(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阳人,学者称明道先生。幼诵诗书,强记过人;十岁能为诗赋;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胞弟,学者称伊川先生。幼有高识,非礼不动;年十四五,与兄明道同受业于周濂溪,被称为“二程”。曾一度为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居住洛阳龙门的伊皋书院讲学,世称洛阳学派。弟子众多,是北宋影响最大的理学派别。•著作《河南程氏遗书》、《外书》、《文集》(颢4颐8诗文)、《伊川易传》(颐注易)、《经说》(中仅改正大学为与颢合著)、《粹言》,以上为《二程全书》二人特点:在学问的规模上,明道是自然和平,天人一体,以高明之资胜;而伊川则系统周密,内容详尽,以学问之功显。•洛学思想•存天理,去人欲天上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形而上为理,形而下为气——“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体系。三纲五常是大理,是至善的天地之性,与之对立的是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所生欲望)——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下顺乎上,阴顺乎阳“下顺乎上,阴顺乎阳,天下之正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封建纲常由道德论升为本体论。•格物致知,格,悟道思辩之功夫;知,道德修养朱子:“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的认识能力,达到认知天理奥秘的最终目的。•道德知识最根本“闻见之知为末,无益于身,君子弗学”勾勒出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朱熹生平及著作•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是福建学派(闽学、朱学或考亭学派)的代表。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符晦,又曰仲晦,号晦巷,晚称晦翁,又称沧洲病叟。19岁登进士第。•曾任“知南康军”。于南康诫民修孝悌忠信之行,敦厚宗族,和睦乡邻,并办赈济,减赋税,筑江堤,办学校,宣传理学思想。后历任提举两浙东路常驻机构平茶盐公事、江西提刑、漳州知府、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1167访、1194扩“岳麓书院”;1178年建“白鹿洞书院”;1181年建“武夷精舍”(四书);27所•庆元四年宁宗下诏命“伪学之徒改视回听”,订《伪学逆党籍》,致朱门无人往来,许多人不敢以儒者自命。受空前孤立,仍讲学不辍,至死改《大学·诚意章》死后九年始解禁,名誉恢复,学说受重视,宋理宗年间成为科举教材。著作•《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或问》、《论语精义》、《孟子要略》、《太极图说解》、《伊洛渊源录》、《周易本义》、《孝经刊误》、《仪礼经传通解》、《楚辞辩证》等。合称《朱子大全》,语录被编为《朱子语类》朱熹思想•宇宙观,综合周敦颐太极学说和二程理气思想: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太极本身包含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理与道、太极属同一意义范畴•气,有情、有状、有迹,铸成万物的质料。理为第一性,气为第二性。改造张载的气本论。•人性论,“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完美无缺,后来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气”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善与恶。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圣人凡人。•“性”继承二程之说,把性(人性)作为天理在人心物体中的显现。•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vs无欲,生存条件vs无度追求•道德修养论,“居敬”,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穷理。王道政治-霸道政治-区别人心与道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认识论,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外物去认识人心之理,从而最终体认太极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车等物理,接触一些具体知识,但一旦豁然贯通则自然知识被抛弃。•历史观,社会盛衰决于当权者;历史逐渐后退•意义:体系完整精致,元明清儒学的代名词,唯心的,但有合理内核和辩证因素。朱熹理学的地位•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朱熹晚年受到韩侂胄排斥,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禁止。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成为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著作成为后世注释研究经学的章本。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子)。朱熹理学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发展•陆九渊其人其说(1139-1193),字子静,学者称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自淳熙元年(1174)起任过县主簿,后被荐国子监讲授《春秋》并形成自己的心学体系。与理学代表朱熹观点严重分歧,曾有多次争论。淳熙十三年,回故里讲学,次年于贵溪应天山建“精舍”作讲习场所,集四方学徒于此。一生述而不作,不借助注解经书来阐发思想学说。《象山先生文集》集书信、杂著、讲义、语录诗作等所有著作。陆九渊思想•心本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反对以己意注经。学习关键在“修身”。•心是万物的本源朱陆之争•朱陆之争(鹅湖之会),1174年夏•吕祖谦、地点之意、目的、内容•认识论(义理)泛观博览(性即理,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是第一性的)VS发明本心(心即理,事物的理本在人心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7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