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3课只因为年轻啊(节选)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相声变了,究竟该怎么看待?惊呼传统丧失殆尽,或者举双手欢迎一切改造,显然都有失偏颇。有人推崇传统到唯传统至上,认为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张寿臣等都是,现在的演员再努力也难以。其实,变是常态,适应变化并且拥抱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把持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能否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现在青年观众群体的兴趣、习惯都已经“互联网化”了,作为一种曲艺形式,相声与五花八门的网络综艺节目相比显得“陈旧”不少,因而需要在贴近年轻人趣味方面下功夫。比如,面对近年来的脱口秀,相声行业颇有些心生羡慕。脱口秀语言表达多样且内容极其大众化,互动程度高,现场气氛热闹。如果说相声表演需要先铺垫,各种包袱才能从情境中抖出来,需要先营造代入感,观众才能拈花一笑的话,那脱口秀就直接得多,笑点密度也高得多。接现实题材的地气,增加与观众互动的人气,(),成为泛娱乐综艺节目,那就得不偿失了。也就是说,相声不能为迎合当下审美口味而一味向娱乐综艺靠拢,,失去自我。借鉴吸收不代表就要变成“你的样子”,其关键在于平衡艺术规律与观众趣味的关系,找准改良的突破口。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吉光片羽同日而语别开生面削足适履B.吉光片羽望其项背别开生面生搬硬套C.凤毛麟角望其项背异军突起削足适履D.凤毛麟角同日而语异军突起生搬硬套【答案】C【解析】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只能用于物。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可用于人和物。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力量突然兴起。削足适履:鞋小脚大,为了穿上鞋把脚削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生搬硬套: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经验等。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变是常态,拥抱变化并且适应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变中遵守艺术规律,在变中把持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2-B.变是常态,适应变化并且拥抱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C.变是常态,拥抱变化并且适应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变中遵循艺术规律,在变中发挥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能否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D.变是常态,拥抱变化并且适应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答案】D【解析】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适应变化并且拥抱变化”语序不当,应是先“拥抱”再“适应”;二是“在变中把持艺术特色”搭配不当;三是“又是传统艺术能否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两面词运用错误。只有D项全部改正。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相声固然可以从这些方面汲取、借鉴,把说学逗唱变成网络段子集合,把“包袱”换成“梗”,把幽默变成猎奇,但这样就会失去其自身特点B.相声固然可以从这些方面汲取、借鉴,但是把说学逗唱变成网络段子集合,把“包袱”换成“梗”,把幽默变成猎奇,然后失去其自身特点C.相声可以把说学逗唱变成网络段子集合,把“包袱”换成“梗”,把幽默变成猎奇,但这些方面汲取、借鉴之后,就会失去其自身特点D.把说学逗唱变成网络段子集合,把“包袱”换成“梗”,把幽默变成猎奇,相声固然可以从这些方面汲取、借鉴,然后失去其自身特点【答案】B【解析】根据上文“(脱口秀)接现实题材的地气,增加与观众互动的人气”可知,“相声固然可以从这些方面汲取、借鉴”应放在前面,因为“这些方面”指代的就是“接现实题材的地气、增加与观众互动的人气”;根据下文“成为泛娱乐综艺节目”,“然后失去其自身特点”与之衔接最恰当。据此可确定选B。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影响开花的主要生物因素是花芽分化。有的植物花芽一年分化一次,然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于6~9月高温季节进行,至秋末花器的主要部分才完成,如牡丹、玉兰、郁金香等;有的植物发芽在冬春温度较低时进行,花芽分化时间短并连续进行,如报春花、三色堇、鸢尾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年中可多次发枝,每次枝顶均能形成花芽并开花,如茉莉、月季、倒挂金钟、香石竹等。花芽分化的变化规律与各品种的特性、外界环境条件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掌握其规律,并在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保证植物开花过程的顺利进行。【答案】①花芽开始分化及完成分化的时间不尽相同②也有部分植物的花芽一年分化多次③充分满足花芽分化对内外条件的要求-3-5.最近你班准备组织一次以“语文与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①两句话句子结构大体一致;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从比喻、拟人、夸张中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语蕴哲理,开启人生蒙昧;文含情愫,沟通万千心灵。②生活和语文牵手,语文与生活同在。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完成后面的题。6.“原来整场生命也可作经济学来看”有何深刻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经济学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短小稀少的;经济学中之所以资源稀少,不单是物质稀少,时间稀少,而是欲望太多,人的不幸在于那颗永远渴切不止的有所索求、有所跃动、有所未足的心。表明作者对生命独特的理解。7.怎样理解“‘急罚盏,夜阑灯灭’,匆匆如赴一场喧哗夜宴的人生,又岂有早到晚到早走晚走的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命的终极归宿是一样的,不管怎样的人生,都会有人走灯灭的那一天。这句话写出作者对生命短暂的痛惜。8.为什么学生听了经济学教授的话后“并不悲伤”,只是“低头记笔记”,而“我”却“又惊又痛泪如雨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学生们是大一的。正处于青春时期,他们年轻,他们看不出生命是一场短短的独幕剧,如一朝一暮,如匆匆赴一场喧哗的夜宴。他们没有这样深思,而教授的讲话却让重当学生的作者为之触动,引起了她的深思。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月,阙也张晓风“月,阙也。”那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4-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为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常令人惊讶。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残缺。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褶,皱褶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渺渺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就会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枚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作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当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5-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的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B.本文开篇从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接着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述有关“月圆”的哲理做了充分铺垫。C.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残缺”。D.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浓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答案】A【解析】错在“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应是“月缺”或“天残地缺”。10.第2段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简要写出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传统的理念中,月总是圆的,象征着团圆,可是中国古代文献却用“阙(缺)”来解释,这种看似有违常理的解释,很新颖别致,实在耐人寻味。11.第5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②残缺(缺憾)往往蕴含美丽。③现实世界中没有真正的圆。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直面挑战 超越自我 第13课 只因为年轻啊(节选)课时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75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