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修身与治学》读书笔记
《修身与治学》读书笔记以下多篇优质文档供您阅读参考!第一篇:《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读书笔记《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读书笔记其实一看本书的题目,心中已明白了大概。看了书后大家对此书的评论,才知道郑老师的才华,能把社会学这样一门听起来乏味枯燥的学科讲得让人一拿起这本书就爱不释手,不禁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它的欲望,接下来的过程便是一种享受,下面就来聊聊我的所知所悟吧。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除了那些本身对读书有很大兴趣的人,大多数则是有选择的学习了吧,遇上一个好老师,这便是你踏进这学科大门的开始。不像其他的教授级别的大师,一上来就是长篇大论的哲理,很高兴可以在书的开始就感受到郑老师那颗年轻、跳跃的心,不知不觉就被这种积极的氛围给带动了。我很喜欢郑老师第一讲中的“喜欢和有用”这一小节,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做事的出发点早就不是心随我愿了吧,人们背负了太重的包袱,有太多的责任要承担,这也怪不得说现在的人利欲性重了。也许是我还处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里面,少了一点被世俗的熏染,所以我还能讲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喜欢,一个特别喜欢的人绝对不管这事是有用没用的,在一点上许多人就会变得盲目,经常是头脑发热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有时学院里搞个什么活动,先且不说对我们有没有用,就凭它刚好对我的胃口,我就义无反顾的参与了,但是事后想来我其实是可以拿这个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这边是喜欢的缘故了。可是作为师范生的我们,除了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以外,教师技能是一定要去锻炼的,很平常的演讲比赛、说课比赛、讲课比赛等等,可以说这些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并且是有用的,但这并不代表是你所喜欢的,所以出于某些原因你还是不得不参加。现实就是现实,容不得你太随心所欲,保持你做事的一些热情,多考虑有用性,最后经过锻炼、积累,得到的远比你只从其中一方面出发做事多得多。社会学是一门帮助我们解释周围的事情的学问,学习社会学就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说到这我又不禁想到这是属于有用这一类吧,好在我还能有想学下去的欲望。搞社会研究首先就是要发现社会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要做调查了,调查完才能写出好论文吧,这就步入我们的正题了。做社会调查、写论文,我想说就是从三个方面讲,第一要以读书、知识的沉淀为基础,第二就是涉及调查的环节,第三就是最后的拟写了。第一所谈的读书,我用一句话总结郑老师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开发兴趣其实就是要热爱读书,从你自身的欲望出发,才能有博览群书的伟大动力。我从来都认为每个人读书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各个领域的书都读精,既然大多数都读不精,那就博一点吧,先从感兴趣的开始,不一定是专业书籍,向我们政治专业的,天天对着马克思,天天谈理论体系也是很乏味的。什么学科的都可以了解一点,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无形之中你就已经改变了自己,在做调查研究时,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说出自己的一点见解,思维更开放,才能捕捉到很多不为人知的信息,这样你提出的观点新颖,在起步上就可以超出别人一截。有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既然我们有图书馆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就不要让这资源水漂了。总之,读书终身受用。第二是调查,首先是善于发现问题。现在我们看惯了千【第一篇范文】律的报道,所以就有很多编辑、摄影者等来到民众间,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看似平凡却触动人心的镜头。做研究也一样,密切注视身边小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论题,做出来的调查既可以反应现实,又能大家都明白、接受。随身带个小笔记本,记下精彩的一瞬间,心里的某些触动、一时的灵感等,培养这个良好的习惯。接着就是选题,中学我们经常会看到作文时这样写道: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偏离中心就行。选题之意就是打开人们思维的禁锢。郑老师在书中提到:好的选题时成功的一半。足见选题的重要,每个人的眼光都不一样,视野所放之处到处都有人们思维存在,即便是同一个问题,大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重点着手调查。这点就是要放远你的目光了。再就是论文的范式了,我们写论文,应该是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某家理论出发,我们所侍奉的应该是问题,不是某家大理论。而我们现在所写的大多数论文都是以某个理论为核心而展开的讨论。中学时我最喜欢的就是写记叙文,因为简单易懂,写论文也如此,文章写出来就是要让大家看,最好的希望是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出改变。我们所做的理论文章很官方,除了本专业的人能看懂,拿出去人家一看,一是全是理论既看不懂也灭了兴趣,所以叙事体是郑老师给我们最好的建议,最容易走进大众,最容易被外行人阅读和理解。第三就是论文的拟写了。最开始讲的就是文献收索,因为其他的调查工作已经做好,只做最后的整理,论文格式也是现成的套路,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记录。最关键的就是文献收索,因为我们需要文献做指导,做背景。先是收集文献的方法:网络、图书馆。网络收索是较为明确的方法,因为你必须输入你所要收索的类别,得到的就是这一类别的书,指向性明确。而图书馆内的书很多时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从分类栏里面找书,各种各样的都有,专业的书大家都能找到,从旁科类找到与论题相关的书就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了。再就是文献的类别了:刊物、辞书、年鉴。我最常用的是刊物,一是刊物更新快,我可以获取最新信息,而是刊物易收索。辞书则是做概念的解释,年鉴则是做相关数据长时间的统计了。有方向做事才更有效率。这本书给我感受最多的是做调查之前的一些准备,而不是介绍的一些论文套路东西。我还是觉得随心一点好,从自己的喜欢出发,当然必要的有用的不得不做的除外了。生活把每个人都逼得那么紧,功利性的做事过程是痛苦的,就当是为了自己以后的考虑,短暂的一生,多做点让自己满意的事,如果不去做那个人人鼓掌称赞的人,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从论文与治学中,找出你人生的目标与意义。第二篇:读书演讲稿:修身养德,治学立教修身养德,治学立教————品读《菜根谭》有感宋文华中国人喜言修身养性,也往往有人著书立说,讲修身养性之道。诸多著作中又以《菜根谭》最为有名。传说旧时文墨世儒人家的子弟成弱冠之礼,先辈则贻赠他两件东西,一件是锦冠,另一件多为先贤集作、四书五经,但偶也有以《菜根谭》或诸如此类者代替,寓意学后能明心净性,得其真谛。《菜根谭》这本书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人世间的大道无所不包。政治家可以从中找到经邦治国的谋略,商人可以从中找到以仁取胜的机智,僧侣则从中发现博大和宽宏,而我喜欢《菜根谭》,更多的是书中的修身篇和治学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必须悠然恬淡、恬情修德、明志进取修身。作为一项关系到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工程,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教师修身养德,必须心静如水,具有不为利益所动的坦然心境;甘为人梯,具有不为世俗所惑的奉献精神;清贫乐教,具有不为杂念所左的孜孜之心。概言之有三:其一:明志致远。“立志明道卓然特立,为学之一必先立志”,“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星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角藩,如何安乎?”“修其大业人心自顺”。《菜根谭》有道家无为的处世思想,我认为“无为”的“为”,为个人谋利,这个“为”要小;而“作为”的“为”是“事业”,是“大为”,要谋“事业”,在“谋事业”之时要抛开私心杂念及“无为”,一心一意为“事业”而“作为”。事业上成就了,而“小为”自不待言。这就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如何摆正“小为”的位臵,而目的造就“大为”,以达到“无为境界”。它还告诉我们生命的真谛在于实现自我价值。曹雪芹一生清平,成就了不朽的巨著;梵高一生潦倒,留下了伟大的艺术。或许教师一生难成就如此伟业,但也可体会“待到山花烂熳时,她在众中笑”的惬意。其二:淡泊宁静。《菜根谭》提到“性定菜根香”,“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令人深思。就是位高三公,富夸天下,所食者不过三餐,所居者不过一榻,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甘做个“胸中无半点物欲,眼前自有空明”,淡泊名利,淡泊世俗的人梯。一言以蔽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三:厚德固本。“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是影响整个人生的重中之重的环节,“必厚培其根”,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是打好人生基础的前哨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责任之重从中可见一斑。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应该更加行之有效的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据有关调查表明,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由此可见,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魅力。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台湾教育家高震东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此言得之。学高为师,治学是为人师的基础,修身也离不开治学。感悟有三:其一:个体发展之必需。古语:“不学若使墙面而立,沐猴而冠,所不取也。”“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才也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这些言论形象地说明不学习如同白痴,跟猴子没什么区别,这是不可取的。学习靠勤奋,只要我们孜孜不倦地学,我们就不会迟钝、平庸。知识就是黑暗中指明方向的明灯,人多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并能从中看到自身不足之处来加以修正。说起“三味书屋”,大家都不陌生。“三味”的真正涵义,乃是清朝顺治年间一个叫王了望的人写的中堂,即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穿得布衣、食得菜根,饱读诗书,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立身之本,尤其是诗书这一“味”,更是须臾不可或缺;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却不可以一日不读。尤其像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读书治学,何以立教。其二:教书育人之必需。凯勒说过,“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里。”我想,一个好的“老师”就像老船长,驾驭航船达到理想的彼岸,他需教育学生许许多多丰富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使之成为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栋梁。宋朝诗人黄庭坚说:“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面目可憎。”面对知识更新之快的新时代,如不补充新知识,旧知识不是“坐吃山空”,就是“过期无用”,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思想僵化,头脑空空,讲起课来,照本宣科,味同嚼蜡。开卷有益,书有乾坤。读书破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讲起课来,方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形象生动,讲者带劲,听者入迷。其三:修身养德之必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不学习就落后,落后就不能进步,无进步就难求发展。一个人没有学问,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固执,也就不知道通权达变,谈修身又从何来?难怪有人说,不读书只能活一辈子,就是“这辈子”;而读书可以活三辈子,就是“这辈子”“上辈子”“下辈子”。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知环宇之广,能明古通今,晓人生,知冷暖;能从容面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眼界开阔了,知识增长了,修养提高了,何乐而不为。读书治学,远离了喧嚣与浮躁,净化了灵魂,启迪了心志,性情会变得特别开阔、灵动、乐观、旷达。品读《菜根谭》,如看一路山水,如闻满街市声,如悟一世禅意,更如和智者静心交谈,收获了沉甸的带着暖意的警策。生活中学着嚼嚼“菜根”,不时地校准生活的座标和努力的方向,这是至要。相信你我能经历更多的风雨,肩担更多的责任,在从容淡泊中,拥有安宁、充实、快乐的人生。第三篇: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读后感应当说,谈读书论学问,是读书人永远感兴趣的话题。怎样读书做学问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定之规与模式,但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方式与方法,尤其是大师们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当代中国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的小册子,是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论自己读书、治学体会的文章汇集,其中还介绍了诸如陈寅恪、胡适等学术界前辈的治学经验。拜读后感受很多,也深受启发。季先生是学术大师。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
本文标题:《修身与治学》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85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