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三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三篇《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12021年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现结合我校实际,浅谈如下感受:一、什么才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二、有效的教学框架才是实现理想课堂的基础现今我们所学习的新教育理念,不正好就提倡要做好有效教学框架吗?因此,结合我校理想课堂五步三会新课堂模式教学,决定从以下六步开始实施:1.深刻解读教材。一般情况下,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材料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但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当然也不能否认教材的价值,我们需要的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再创造,确定好教学目标及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材的解读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多查相关材料,多角度研究教材。2.确定教学目标。就一堂具体的课而言,教学目标是能够而且也应该清晰地界定。对于新课程理论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已不陌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三维目标已熟记于心,但是在实践中有时候把握得不到位,三维的课程目标就是一个整体性、统一性。新教育的有效教学框架,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中将目标分为基础性、阶梯性目标、核心目标和附属性、延伸性目标。具体到每一类目标的确立,都是根据学到的标准,文本中蕴含的价值及学生的特点而制定。这就提醒我在一堂课目标的确立时,不能单单根据教参来确定。3.明确方向预习。定向预习,让课堂不在从零开始,学生在课前有充足的预习后,他走进课堂的时候,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而课堂也就不在从零开始,从零开始的课堂弊端显而易见,充分的预习,才能让学生有目的、有思考地在课堂上继续钻研,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他在课堂上不在是被动的。预习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在预习的水平上。新教育预习的设计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读文识字的简单操作,是在确定三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全面、立体的预习单。它的目标是通过预习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直接地接触问题与知识,因此,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从零开始,而是成了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能力展示及提高的地方,能有效地对学生独立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因此,预习任务的设计充分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做一些准备。4.严谨教学板块。课堂教学板块,是对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在新教育的有效教学框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因此,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在教学板块部分,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要求课堂能够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注上本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的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容量、小步子、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计划、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拦的学生学习清单,改变了以往教案只写教师教的部分,让每个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确保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拥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再次一定要从教学板块的角度来叙述,不能只是重复教材及解读,应清晰地写出教学组织的策略及过程。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在课前应做好准备,以提高课堂的效率。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在课前我们会预设很多问题,以及很多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是,课前做再多的准备,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他们会在课堂上生成很多我们预设不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口气否定,更应及时判断这些问题的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正好是我们公共学习的资源。因此,课堂上的学生为主反思课堂。6.教学反思。针对某一问题确定目标,朝着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且用我们的行动来践行,从而获得一定的成果,最后进行反思评价。因此,我们想要课堂上的精确与高效,就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及学习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在每项任务完成之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目标是否合理,我们的方法是否可行,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才会走得更远。三、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究竟如何美妙?1.理想课堂是什么样的——探索知识的神奇旅程课堂的中心,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以及解决的过程,是师生围绕着一个“问题—知识—文本”,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它的核心是智力的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喜和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这是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阅读此章节,感受到了干老师的神奇,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孩子们探索一片他们未知的领域。比如,他将《月光启蒙》中母亲的形象与月光的意象叠加,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与“母亲”、“母亲”与“故乡”之间和谐的统一,能细细体味这诗样的意境下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崇敬,感受故乡文化对作者的滋养;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唤出一位真实的民间英雄—一个性鲜明的武松。2.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一种教学中的顿悟,这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甚至深刻的修炼。课堂终极目标需要实现的最后一个维度是:课堂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息息相通。课堂上,始终关注学生是他课堂最大的特色,他的智力挑战,他的现场性与对话能力,均与始终关注学生密切相关。他将课堂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的观点真正落实到实处。而且这种关注始终紧密结合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很不容易分神,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反思自己所走过的教育之路,对照《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渴望在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积淀,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去练习属于自己的教育舞步。即便过程艰苦,但我愿意付出努力,不为别的只为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2每个老师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课堂。虽然他们对理想课堂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我也一直在思索,我的语文课堂是不是自己满意的状态,但一直觉得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读了干老师的书后,让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干老师把理想课堂分为三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这可以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干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问题——知识——真理”,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即从存在意义的角度来理解课堂,要求课堂。这和目前很多有识的教育专家、学者呼吁的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实施生命化教育应该是相通的。值得我一读再读的有很多,比如干老师对于预习的重视,干老师说,如果说教学目标本该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统率性概念,那么对预习的重视,以及对预习这一学习活动的特殊处理,可以视为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一个特色。他认为,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在预习的水平上。为此,预习作业要尽可能全面的针对所有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将预习视为学生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对独立学习的效果检测、修正与提升。基于这一理解,有效教学框架中预习就成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与我们前一阶段曾经研究过的翻转课堂的理念相一致的,通过预习将课堂真正做成学生学习的阵地,让学生有所准备,才能学有所得。还有怎样去解读教材,我自己往往是自己读文章时有什么感受,觉得什么地方该使点力就随机地写下来。对如何解读教材其实一直是懵懵懂懂。但干老师认为,语文学科含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两个部分。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从而显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就是说,仅文本解读,也依然包括有“进得去”的正确阅读,和“出得来”的对文本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在干老师的课堂上,我认识了几个新词“知性阅读”、“复活词语”和“复活文本”,知道了怎样才叫游刃有余,领略了大家风范。一句话:干老师的课堂能使我们老师看到未来的自己在课堂上所能达到的高度。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课例,让我们在课堂中了解应该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干老师以《景阳冈》《月光启蒙》为例,让我们理解了在知识焕发美丽的课堂教学中,知识是如何成为让师生环绕的火堆的。而在书中,点击最高的词是“知识”——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强调让知识活起来,而不是变成不能移动的重物。——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事实: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其实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很高的学识和对知识的热情,然后带领学生去实实在在地亲历习得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感动,有心动,有顿悟,有思辨,有挑战,有困惑。这一切,缘于教师高度的专业自觉、深厚的专业素养及高超的专业能力。反思自已的学习经历,很少有积极的精神活动,常常是机械地记忆理解。于是,很多的知识成为无用的货物,直至渐渐遗忘。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就像法国的作家司汤达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虽不易达到,虽要经历“漫长的,甚至刻苦的渐修”,但这片绝美的风景,这至上的课堂境界,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追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基石,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获得求知的快乐。三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第一章:有效的教学框架提出有效教学框架的五个主题部分:1、教材及教材的解读;2、确定教学目标;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4、严谨的教学版块(左手栏);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右手栏)。结合此部分内容,我校对教案本也进行了新的改革,将教学目标分成三类:A类:基础性目标;B类:教学核心目标;C类:延伸性目标;并设置了左手教、右手学两栏。这样的设计使得教师更能够很好的按照大师的引领主动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关于教师的“教什么、怎样教”;2、关于学生的“学什么,怎样学”。更合理的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很好的成为了我们教学的领航人。,第二章: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我认为落实第一重境界的关键就是能够让课堂达到扎实有效,而且这种扎实有效,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础要求。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干老师的引导认真解读好教材、确立好三类目标、让学生进行定向预习,做好课后反思、及时进行反馈落实,第一重境界就一定能达到。第二重境界是发觉知识的内在魅力,,而这种魅力只会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有所体现,并且这种魅力得以很好展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所以该重境界的关键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按照你所铺设的路,自己积极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师生共同围绕一个“问题---知识
本文标题:《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三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92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