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民政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历史的和国际的比较中,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政协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不断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作出重大贡献并继续发挥作用,就在于它在半个多世纪丰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了一套既坚持马列主义一般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意见》对人民政协理论的产生依据作出了科学论断,为人民政协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意见》精神,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重视和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对推动政协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人民政协理论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没有科学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伴随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理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而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人民政协理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产生、发展的历史经验,创建人民政协的过程中产生的。从194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著名的“五一劳动节”口号,到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同志作为人民政协的缔造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政协的独创性的重要思想,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主要包括:1、提出了人民政协的共同政治基础,指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民主联合政府,才能使我们的祖国脱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走上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2、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中的领导地位,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是不能胜利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及人民政协中的领导地位。3、提出了人民政协的任务,指出人民政协的五大任务是:协商国际问题,协商全国人大代表或地方同级人大代表的候选名单,协助国家机关并推动社会力量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问题,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公私关系,学习马列主义。4、确立了人民政协的工作方针,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后来成为政协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人民政协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回答了人民政协新时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提出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的。邓小平同志按照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战略布局,总结党领导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创立了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内容丰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包括八个方面:1、提出了新时期人民政协存在与发展的历史依据,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2、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出这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作用,强调人民政协是巩固和扩大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应当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提出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5、拓展了人民政协的职能,在充分肯定人民政协政治协商职能的基础上,把民主监督增加为人民政协的又一项主要职能。6、提出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在继承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政协共同政治基础的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的任务和形势,把四项基本原则明确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7、强调了人民政协的组成原则,指出要努力做好广泛团结各方面人士和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工作,要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都联合起来。8、规定了人民政协工作的原则和作风,提出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广泛联系各界人士,反映他们及其所联系的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发挥民主协商和监督的作用。人民政协理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对人民政协事业提出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主要从八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1、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指导思想,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民政协的指导思想。3、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强调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多党派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4、明确了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指出人民政协五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5、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把“参政议政”作为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明确下来。6、明确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原则,指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原则。7、明确了人民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原则,指出坚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坚持党在政协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过去是今后仍然是我们的一项根本原则。透过人民政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人民政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协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对于人民政协性质、地位、职能、任务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轨迹,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人民政协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人民政协理论指引下前进的,人民政协理论成为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开展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为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和要求。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心和重视人民政协的理论研究工作。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人民政协各项建设的首要位置”,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贾庆林主席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上也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理论研究,更加自觉主动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民政协理论研究肩负着更为艰巨的历史责任。二、《意见》为人民政协理论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意见》集人民政协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理论之大成,并在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为新时期新阶段人民政协理论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意见》科学揭示了人民政协的理论渊源,对人民政协理论的起源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意见》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这一论断科学地揭示了人民政协的理论渊源。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联合同盟军、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及其发展规律、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治民主的本质特征及其一般规律,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有许多重要的思想、理论和观点。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这些思想、理论和观点创造性地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形成了既坚持马列主义一般原理、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这三大理论,指导和推动了人民政协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人民政协理论源于统一战线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产党人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同其他革命阶级及其党派建立“政治联盟”,即统一战线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人民政协这一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自己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统一战线理论阐明的“两面旗帜”、“两大联盟”的思想,尊重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实现全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思想,在人民政协团结和民主两大工作主题中得以充分体现。人民政协理论源于政党理论。马列主义政党理论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和新社会的领导者的历史使命,就不能够孤立地奋斗”,共产党人要“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人民政协这一重要机构。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这一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民政协进一步成为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人民政协理论源于民主政治理论。马列主义“在世界上第一次把民主给了群众、劳动者、工人和小农”,并且提出了“解放全人类”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些彻底民主的理想和主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人民政协这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进行决策,由人民政府执行实施,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二)《意见》第一次鲜明提出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政协事业的地位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意见》明确:“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大力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意见》把加强人民政协工作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紧密相联,原因在于,人民政协工作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民政协切实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党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意见》把加强人民政协工作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原因在于,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搞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本文标题:人民政协经理论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9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