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由实践到认识教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节,知道了一切认识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了的,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有两种形式,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第九章我们要学习的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犹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一个过程。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个阶段——由实践到认识。第一节由实践到认识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生动的直观”实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而“抽象的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性认识。那么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他们的含义、形式、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系统学习一下这些内容。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感性认识(一)感性认识1.含义: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感性认识的低位,是认识的初级也就是低级形式,而不是高级形式),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等)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的表面现象(事物表面的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观测到的外在现象而不是本质)的认识。Eg:对于感性认识的含义呢,大家应该不是很难理解,比如,我吃了一个西瓜,味道很甜(味觉),于是我说西瓜是甜的。再比如,今天听了一首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感觉不错,于是我说周杰伦的歌很好听。通过感性认识的含义我们了解到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那么它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感性认识的形式。2.形式:(1)感觉:是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应。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其中一个就可以,而不是全部。视觉反映的是事物的颜色、形状;听觉反映的是事物的声音,味觉反映的是事物的味道,嗅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气味等等。Eg:这有一个苹果,看起来是红色的,圆的;摸起来是滑的,闻起来是香的,尝起来是甜的。对于这些特征的其中任何一个就是感觉,而不是全部。(2)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而不是个别特性或是多个感觉中的一种)的综合,形成对整个事物具体(是具体的、有形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感性的形象\。Eg:还是刚才苹果的例些感觉综合起来,便是我们对子,看起来是红色的,圆的;摸起来是滑的,闻起来是香的,尝起来是甜的。把这些感觉综合起来才是我们对于苹果的知觉,其中单独的任意一种感觉均不能说是对苹果的知觉。下面我为你一个问题:“苹果是什么样的?”现在苹果不在你眼前,我一说苹果你就想到了咱刚才说的苹果的特征,这就是表象。(3)表象:是以前被我们感觉和知觉过的事物,通过回忆把它的形象再现(以前在你头脑中有过的事物,通过回忆在你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个事物的形象)出来。(4)Eg: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从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到以后的回忆再现,而且在表象中是选择地反映事物的某些突出特征,已经开始出现抽象、概括的萌芽。但是这些反映形式都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感性认识的特点。3.特点:(1)直接性:一切感性认识都是人的感官(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它和外界事物没有中间环节。(2)具体性: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具体形象,是有形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象。由感性认识直接性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它的局限性,即: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而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颜回攫甑》孔子在陈国个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再给他们吃。”颜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眼见的也不一定就是可信的啊!”好了,我的故事讲完了,大家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示呢?孔子亲眼看到颜回抓锅里的饭吃,这是孔子的视觉发现,属于感性认识,但是颜回抓饭并不是像孔子想象的那样自己先吃干净的饭再给别人吃。这告诉我们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应,是有局限性的。随着实践的继续,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什么是理性认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二)理性认识1.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感性认识在人脑中的逻辑加工)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内在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Eg:海水受阳光加热蒸发上升到云层,云层厚到一定程度会下雨变成海水,这就是水循环,这里水的三态变化就是一个联系)和规律性(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Eg:太阳东升西落,星光与月光轮回,总有旧的一天消逝新的一天开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等,这些都是规律)的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总体和规律。2.形式:(1)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东西,概括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就形成概念。Eg: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人们抽取了它的本质特性即由三条直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舍弃了它们个别的非本质的东西,概括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从而得出了三角形的概念是指任何一种由三条直线围成的封闭图形。(2)判断:是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判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Eg:水是液体,这里水是一个概念,它的属性就是液体。再比如,姚明是中国人等等。(3)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Eg:由AB,BC,得出AC,这就是一个推理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个难点,大家比较难理解一些,下面我再把这三种形式综合起来举个例子让大家明确一下。Eg:概念:水果:是指多汁且有甜味的植物果实,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能够帮助消化,是对部分可以使用的国史和种子的统称;判断:苹果是水果;推理:水果富含维C,苹果是水果,所以苹果富含维C。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那么理性认识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阅读一下P91第三段,一会我找同学起来说一下。4.特点:(1)间接性: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对事物更为深刻的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能直接感知外界事物,而是要通过感性认识这个中间环节,人们凭感觉不能把握的东西,理性认识可以把握。因此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的特点。(2)抽象性:理性认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不如感性认识那样具体。具有抽象性。上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介绍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总结一下。难点是形式(阶梯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等内容,那么它们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下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区别和联系)关系上节课我们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别作了讲解,那么它们的区别也就显而易见了,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新总结一下:(一)区别: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含义事物的表面现象事物的本质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特点直接性、具体性间接性、抽象性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这些区别咱们上节课已经做了系统的介绍,在这里不再多说,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二)联系: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Eg:当年牛顿直观感知了苹果的落地,之后不断思索研究,终于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苹果落地是一个现象,使我们眼睛可以直观感知的,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万有引力定律无疑是牛顿发现的一个物理学上的规律,因而属于理性认识。如果不是当年那个熟透了的苹果不偏不倚的砸在牛顿头上,或许万有引力定律直到今天都是一个迷。由这个例子我们得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3)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列子·汤问》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辩论不已,便上前去问其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太阳却像盘子那样小,这不是离人近看起来大,而远看起来小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到了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离人近时热,而离人远时凉的道理吗?”孔子不能判定。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学识渊博呢?”好了,我的故事讲完了,故事中两个小孩一个根据视觉感知的太阳的大小来判断太阳离我们的远近的,另一个小孩是根据身体感知的太阳发出的热量来判断太阳何时离我们近的。可见他们都是根据感性认识做出自己的判断的,因而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出正确的答案更好的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必须突破感性认识的枷锁,使其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Eg:把海绵放到一个装满水的盆里,海绵中有水、水中有海绵,海绵和谁相互渗透)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面我们一起详细看一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怎样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1)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A:人的感觉是理解了的感觉。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觉是包含理性的感觉,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觉。Eg: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终于到达了有水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故事中梅子有大又圆,酸酸的,吃了可以解渴,在战士们极度饥渴疲乏的情况下想起梅子仍然精神振作,这说明梅子的样子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也就是说,战士们对梅子的感觉是理解了的感觉,当他们在感知梅子时大脑并非一张白纸,总是有以往
本文标题:由实践到认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06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