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儒家哲学概述孔子及其思想孟子及其思想荀子及其思想诸子百家各怀绝技儒墨道法纷纷登场。•百家争鸣,从春秋末期拉开帷幕,至战国末期戛然而止,经历了三百年时间。历经秦始皇焚书,楚霸王烧秦宫之后,汉朝人仍然收集到了先秦时期的一百八十九种著作,共计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诸子界定•百家界定(十家,九流,十二家)•百家争鸣的焦点诸子界定•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诸子,大部分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以又称为先秦诸子,指的是那些在当时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包括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孙武、孙膑、张仪、苏秦、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百家界定•司马谈的划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这六家。•刘歆的划分:在司马谈的基础上,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七略·诸子略》)•班固的划分:“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去掉小说家,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汉书·艺文志》)•吕思勉的划分:“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先秦学术概论》)百家争鸣的焦点•1、人性的善恶问题。•2、对待文明的态度问题。•3、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分歧。•4、名实之辩。•5、仁爱和兼爱的争论。孔子及其思想•孔子生平•孔子教育思想•孔子语仁•中庸之道•天命鬼神孔子名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孔子生平•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绯闻:子见南子参考书目•《孔子九讲》,傅佩荣、郭齐勇、孔祥林著,中华书局,2008年4月•《孔子传》,钱穆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9月•《孔子传》,李元著,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1月•《孔子评传》,匡亚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孔子新传》,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著,长春出版社,2006年1月•《孔子的智慧》,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论语讲座》,夏传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裴斐〈论语〉讲评》,裴斐著,凤凰出版社,2007年8月孔子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著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释名·释典·艺》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论衡·正说篇》《论语》的版本汉初,《论语》的版本主要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和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1973年在河北省定州八角廊村的西汉墓中出土了《论语》的最早抄本,并于1997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整理小组整理出版,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论语》注本•郑玄《论语注》•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教育思想•平民教育,普及教育•无论善恶,一律平等•资质优劣,一律包容(颜渊,冉求)•教学内容,五经六艺•教学特色,素质教育•教学费用,十根肉条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矣。•例子:孔子语“仁”(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因时施教(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及其深浅程度应当有所区别。)教学相长•孔子与颜回(敏而好学,安贫乐道,永无止境的好学精神)•孔子与子贡(贫富无惊)•孔门弟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四门十哲四门十哲•德行科:颜渊、关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子贡•政事科:冉有、季路•文学科:子游、子夏颜回•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名,家贫不忧,好学不倦。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子贡•端木赐(前520~?)•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据说子贡出生之时,其母梦神赐以宝玉,因取名曰赐。子贡生就异相,山庭斗口,仪表不凡,天性至孝,资禀颖慧,三岁既知人善恶。十八岁时,游于鲁,闻孔子在阙里授徒,心窃景仰,遂执贽往见而受业。他谦逊好学,通达敏辩,深得孔子赞赏,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以言语著名,利口巧辞,长于外交。齐相田常伐鲁,他奉命出使,游说诸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举而动五国之政。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子贡毅然使楚,引来救兵,终解陈蔡之围。子贡还精于理财,经商有道,“货殖焉,臆则屡中”,家累千金。孔子语仁•何为仁?•为仁的基础•为仁的方法•为仁的作用何为仁?•孟武子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孟武子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孟武子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微子、萁子、比干“为仁”的基础•“近仁”与“鲜仁”是“为仁”的基础。•近仁: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断、质朴、谨慎)正直是“近仁”的另一品德。•鲜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为仁”的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仁”的作用•首先,有益社会稳定。•第二,仁者,爱人。•第三,“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礼崩乐坏,反身而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克己”方能“复礼”。•礼,无处不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心诚为礼之本。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天命鬼神•天命•鬼神天命•“五十而知天命”。(《为政》)•“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鬼神•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鬼神是否该存在?•(1)从认识论上说,鬼神这东西“虽不相信其有,却又无法证明其无”。•(2)从社会功用上说,完全否定鬼神,一般人就容易无所忌惮,所以不妨让它存在,使人们有所害怕;•(3)从心理价值上说,完全否定鬼神,人没有了前生后世,赤裸裸的就是今生几十年,亲人一死,一切也都不复存在,这些也容易使情感失却依据。Haveabreak!孔子与孟子“仁”的区别•孔子的仁为仁者爱人,要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孟子的仁学是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在此基础上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儒分为八•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韩非子郭店楚简根据《史记》和《韩非子》的说法,孔子死后,儒家确实有了分化。但由于文献的缺乏,不能对他们进行认识。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儒家文献,填补了孔孟之间儒家的空白。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5)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敌,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及其思想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母教子孟子著述《孟子》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著作孟子地位升迁•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之前并不是很高。“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中唐以后韩愈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出现了孟子的”升格运动“。•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孟子地位升迁•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次日钱唐上疏力争劝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无光,于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谕旨:“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又恢复了孟子在文庙中的待遇孟子思想•性善论•修养学说•仁政思想性善论•一、关于人性问题的几个讨论•二、孟子与告子的争辩•三、孟子的性善论一、关于人性问题的几种讨论1.“性相近,习相远”:孔子2.“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3.“性无善无不善”:告子4.“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世硕5.“有性善,有性不善”:二、孟子与告子的争辩(1)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与告子的争辩(2)“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水信无分东
本文标题:儒家哲学概述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