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儒家工夫理论的进路与型态
第1頁,共17頁儒家工夫理論的進路與型態臺灣大學哲學系杜保瑞摘要:本文討論儒家工夫理論的進路與型態,指出儒家是走心理修養進路的本體工夫一路,有別於道教的身體修煉工夫進路,與佛教的身心並行的修行論進路。因此說儒家工夫的主要重點便在指稱其本體論的價值意識,即仁義禮知誠善等價值,並由此而轉出的本體工夫理論。至於本體工夫之內尚有若干次級問題,如工夫次第問題、境界工夫問題、具體操作智慧、要求做工夫、活動記錄的語錄等等型態。本文則藉由對孔、孟、學、庸、易的價值命題的界定,以展現儒家「本體工夫」的命題。另以《大學》及宋明儒者的《大學》、《中庸》詮解來展現儒家的「工夫次第」問題。並以程顥哲學來展現儒家的「境界工夫」問題,最後以陸象山哲學來展現儒家的「要求做工夫」及「工夫活動記錄的語錄」型態。本文寫作主旨在展現儒學學派內部的幾種不同型態的工夫理論,以作為澄清儒學內部理論衝突的分析基礎。關鍵辭:儒家、本體工夫、工夫次第、境界工夫、具體操作智慧、語錄一、前言:自來在中國哲學的範圍內談工夫理論常有儒佛會通或三教辨正等問題意識在主導,因此多有同異之辯。其實三教的世界觀及價值意識的差異,致使三教的工夫修養理論應僅有表面形式的相同,而可以抽象命題的形式會通之,但就實質內容言,卻有更大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因為工夫是要追求理想境界,三教理想不同,如何工夫會有相同呢?理想由理論說明,說工夫的理論必是自宇宙論及本體論來,宇宙論提供說工夫的身體知識架構,這是道教修煉工夫的義理來源,本體論提供心理修養蘄向,這是儒家本體工夫修養論的觀念來源,佛教則是既有身體修煉工夫亦有心理修養工夫,而佛家則使用修行一辭。至於就各學派內部來說工夫論問題時,亦有因問題意識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論述定見,但既是同一學派,可以有不同的論述脈絡,但仍應有一致的立場,若不能澄清不同問題意識的論述脈絡,則易致生無謂的衝突,關鍵即在將工夫論議題的次問題予以區別,如本體工夫問題、身體工夫問題、工夫次第問題、境界工夫第2頁,共17頁問題、具體操作智慧問題、工夫活動的語錄解讀問題,這就需要深入各學派各系統再為詳細地討論。本文之作,旨在藉由儒家工夫理論的類型區分,說明同一學派內部的不同工夫論的問題意識及論述脈絡,以為儒學內部諸多工夫理論的衝突之澄清,澄清之而使之共構為一整體一致性的系統,並有以解消其衝突。至於三教同異問題之澄清,其重點在別其異,非在說其同。而同一教派則因不同問題之釐清,則可收不同意見之會通,重點在求同而不在別異。限於篇幅,本文僅以儒學工夫論為對象,討論工夫論的種種不同的次級問題,至於三教間的別異,則另代它文,暫不處理。儒家的工夫論以本體工夫為根本型態,主旨在純粹化主體的意志,儒家的培養意志的活動主要就是就著心理狀態的涵養、察識而進行的,關注在心理上是否以儒家價值意識為行為抉斷的標準,至於身體的處理,向來不是儒學的重點。宋明儒者固然提到靜坐的工夫,但是這個靜坐的工夫可以說就是靜靜地坐著以調理正確的價值意識,從而堅定主體的意志,而不是注重靜坐所產生的身體狀況的改變,那是道佛兩教的打坐及禪定工夫的理論型態。就儒家心理修養意義的工夫論而言,這就包括了儒家的本體工夫、工夫次第及境界工夫的問題。本體工夫直接進行心理培養及意志鍛鍊,關鍵在價值意識的定位,以及主體意志凝煉的動作。儒家哲學所談的本體就是這個價值,這個價值當然就是終極價值,終極價值也就是本體,因為儒家的工夫主要就是價值意識的心理修養活動,因此儒家的所有工夫都是本體工夫,只是本體工夫之間有次第的問題,以及有達到境界以後的境界工夫的形式。工夫次第問題是在說明在各種本體工夫的項目中有何先後、本末、體用的關係,關鍵在定位先後各種工夫的知識意義以及彼此的關係。境界工夫問題說明在主體已達至修養的最高或較高境界時,主體的特殊活動方式為何,關鍵在指出如何判斷主體已處於最高級的純粹狀態中的心理意境。以上三項是屬於工夫理論的部分,但還有兩類與工夫理論關係十分密切的思想,一是工夫實踐的要求,二是工夫實踐的記錄,寬鬆地說,這兩項也是屬於工夫理論的部分,精確地說,它們是要求作工夫的話語以及對實踐活動的紀錄。空有工夫理論而不去實踐這並不是建立理論的目的,因此有哲學家務力於要求實踐,而形成理論創作的重點特色。又,理論與活動畢竟不同,落實於實踐中的具體活動經驗是更珍貴的資產,因此值得予以記錄而保存並流傳之,這就是語錄的角色,它正是展現工夫理論的經驗意義的思想作品。二、儒家的本體工夫第3頁,共17頁儒家的本體工夫就是針對儒家價值意識的心理培養及意志鍛鍊的活動,因此儒家本體工夫的模式即是對價值意識的實踐,因此所有以主體修養來實現價值的命題都是本體工夫的命題,例如志於仁、明明德。當然如果所敘述的項目被陳述得較為具體,則也可以稱為具體操作智慧,例如重賢人、親師友、勤讀書。又因為這種實踐是在主體心理活動的意義上進行,所以也會以主體的存有類項概念來表述本體工夫的意旨,例如盡心或盡性1。儒家本體工夫的觀念從《論語》開始就已義涵豐富,《孟子》更是儒家本體工夫講得最準確,並永遠被引為核心命題的系統,此後《中庸》、《易傳》則續有創造及發展。自是以後,則不再是本體工夫的創造問題,而是其它哲學問題的創造發展或澄清混淆的問題。(一)孔子以仁孝禮為價值目標的具體實踐要求孔子在《論語》中提出許多實踐要求,它們就是孔子的具體操作智慧,一般以格言或道德教條說《論語》中的孔子觀念,其中就是以「仁、孝、禮」的價值為核心觀念,2從而展開為《論語》中無數的具體操作要求,從工夫論的脈絡說,孔子是提出「仁、孝、禮」價值的本體工夫,因他談得較為具體,因此也可以說是具體操作智慧。孔子提出的實踐要求,條目繁多,包括:勤奮好學、以德治國、孝親無違、友愛兄弟、遵守信用、遠離異端、正當娛樂、里仁為美、禮讓為國、見賢思齊、行己也恭、事上也敬、養民也惠、使民也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居敬行簡、文質彬彬、博學於文、博施濟眾、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過則勿憚改、克己復禮、剛毅木訥、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泰而不驕、貧而無怨、富而無驕、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君子固窮、殺身成仁、有教無類等等具體實踐要求,成為儒家君子的為人典範,一般人能據以實踐,便能成為君子。具體實踐要求也都是歸屬於本體工夫,只是它說得比較具體而已。(二)孟子盡心、養氣、立志的本體工夫孟子在儒家本體工夫的建立上有開創義理之功,關鍵即在孟子使用了存有類別概念來說本體工夫,如「心、性、才、氣、天」等,這就使得孔子多方言之的具體操作智慧能收攝在幾個核心的價值概念裏,如「仁、義、禮、知、善」等,而取得高度的抽象普遍性,從而成為儒釋道三教談本體工夫的基本形式,這就是1存有類項概念指得是心性才理氣天等等,另有價值意識概念指得是仁義禮知無為逍遙苦空等等,這兩類概念在系統中都可以作為本體工夫的使用概念,就價值意識概念而言,三教各自別異因而易於分辨,但就存有類項概念而言盡心盡性守氣等等都是三教共用的,因此常易混淆。但也較能發揮抽象討論的義理創造功用。2勞思光先生以仁義禮說孔子的核心價值觀念,筆者則以為孔子說孝比說義要多得多,義可收於仁內說之,但孝仍應獨立標舉。參見:杜保瑞,1998年10月,<孔子的境界哲學>,台北《中華易學雜誌》。第4頁,共17頁孟子哲學的最重要的創作。筆者之意並不是說具體操作智慧過於繁多,需要改進,而是說要談普遍性的工夫理論問題,就需要有相當的抽象程度,至於就實踐活動之所需而言,具體操作智慧仍然是切實有效不嫌繁多的。但是孟子卻因為「心性才氣天」的存有類項概念的使用,因此能以簡御繁地以「仁義禮知」為心性的良知良能,從而準確地提出本體工夫的根本形式,如「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求放心、養浩然之氣、盡其才」等等,也就是說,當孟子以仁義禮知之良知良能為人人固有之本心本性,而建立了性善說之後,所有的工夫修養活動便皆是以此一本心、本性的意志純粹化為意義,不論此本心、本性是以氣說、以情說、以才說、以命說皆是同一意思。孟子由「性善說」而帶出工夫論之義如下:「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____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蓗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3這就是說,既然本心中已有仁義禮知,順著自然人性之情,即必然可以為善矣,並不需要違背或扭曲本性,只要願意去做,就能發揮出來,當然若不去做,那也就等同於失去它了。但也因此,如果不去發揮它,也等於是自己不能盡其才了。既然仁義禮知為固有的,所以做工夫就是從固有的本心中發揮出來,因此叫作「擴而充之」:「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如果不去擴而充之,便是「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5這就是建立了性善說之後的強力的理論效果,既然人性中固有仁義禮知之德性,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離了仁義德目,就是自暴自棄,不可與有言及不可與有為矣。本心本性既是善的,因此可以說擴充此本心即是工夫,同時,也可以說把放失的本心找出來也是本體工夫:「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63《孟子・告子篇》4《孟子・公孫丑篇》5《孟子・離簍篇》6《孟子・告子篇》第5頁,共17頁生活上稍有失去仁義德目的行為之時,即是放失本心之義,求放心,即是回到仁義之路上,這也還是性善說格局下的本體工夫,因此一個性善說既可說擴充工夫也可說求放心工夫,端視要從主體自身的本性處說,還是要從主體已在滑失了的情緒狀態中說。可以說孟子在人性論的層次上建立了性善說之後,於是可以說擴充、及求放心、及盡心、及盡其才的工夫話語,但是人性論的依據即是本體論,因此孟子由性善說的本體工夫就直接接上了天道的普遍原理,也就是本體論的本體,所以又能說出知天及事天的本體工夫論的話語:「盡其心者,知其性者;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7說到這裡就是澈底的本體工夫的格式了,亦即是以整體存在界的價值意識為主體修養的心理蘄向,「心、性、天」合為一事。孟子也以「養氣說」來談本體工夫,並且在儒家本體工夫中極具有代表性:「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8「持其志無暴其氣」就是以價值意識為意志的主宰而不以欲望情緒為主導,說氣即是說情,只是情需以心志為主導,因此,這也等於是盡心工夫:「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為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9本文中之氣仍是情,故而「浩然之氣」即是情之順此本心本性而行時之精神昂揚的狀態。由於孟子建立了性善說的人性論及本體論,所以在工夫理論方面便極易發揮,只要提高人們的自我價值意識即能鼓動人心自做工夫,這點,孟子就是最能藉由提高人們的自尊心而要求人們做工夫的理論家,其言:「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10大體就是仁義禮知的本性及普遍價值,小體就是私欲私利,有尊嚴的人當7《孟子・盡心篇》8《孟子・公孫丑篇》9《孟子・公孫丑篇》10《孟子・告子篇》第6頁,共17頁然是要爭做大人的,孟子即以此說鼓勵之並要求之。又見:「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11天爵就是價值意識的普遍原
本文标题:儒家工夫理论的进路与型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