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骨干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骨干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在骨干教师培训这段时间,我充满热情,因为我们有这么好的机会在一起学习,是我一生的荣幸,听了几位老师的讲座,每天都能感受到有一定的收获。培训中,教师的授课,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使我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时时反思,不断改善自己,才能有所提高。现将几天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一、如何撰写教育叙事听了讲座,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叙事必须是真实的。通过教育叙事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思想与行动,看到这些真实事件背后的复杂意义。以前为了完成任务常常自己编写教育叙事,现在想想觉得既累自己又毫无意义。要想写好教育叙事使其发挥指导性启发性作用,必须掌握它的特点要求。(1)真实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来自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原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2)生动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人物、情节、环境、修饰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3)反思性。通过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是反思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4)典型性。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好的教育叙事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不仅在讲述某个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而且“照亮”了某个人物在此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可以给读者一种精神震撼,那么这就是非常好的叙事了。老师在讲座中列举了诸多案例都在说明一点:好的叙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内心活动。我认为具体可分解为以下几项:1、事件真实。2、描述的情境有意义,抒发独到思考。3、叙述清晰,细节描写生动,揭示人物的心理,细腻刻画冲突情节。4、叙述的问题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二、教师的修养爱心与责任心是相互联系的,爱心是指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这是人做好事情的最重要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做基础,就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其中去工作。因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在课间活动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课间活动,接触学生,了解学生,随时掌握学习的脉搏,以便更好地施教。教师的每个表情,每一个动做都会落到学生的眼中,记在心中,并且与教师的评价联系起来。有时,教师可能是无意的流露,但学生看作如此重要。作为教师,要努力做到“爱满天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爱生就是要公平对待有差异的学生。把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教师可能需要对某些学生投入更多关注。但不能偏爱,更不允许歧视某些差生。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教师凭个人爱好,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某些学生。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而博爱是教师做到公正的心理基础。教师只有在公正的前提下,才能对每个学生付出真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从内心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儿童深厚的爱。”他主张:老师应用整个心灵拥抱孩子,把一切力量与智慧倾注在他们身上。爱孩子的情感是书上学不到的。他取决于教育者真正为孩子成长而奉献的精神,取决于在实际的教育与儿童融为一体,和他们休戚与共,推心置腹。作为教师,不应该,也不允许忽视学生。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实际上是给他们一种无形的鼓励,一种奖励,学生就会加倍努力。教师关注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三、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学习了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之后,觉得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有些陈旧,认识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朝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努力,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的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掌握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教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本文标题:骨干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6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