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先秦诸子讲座第二讲儒家(孔子、曾子、子夏)学术讲座2007-04-2722:39:20阅读386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先秦诸子讲座第二讲儒家(孔子、曾子、子夏)1.儒家的创建与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影响①王官与儒。···儒的原始含义是指周代学校里的教师。《周礼·天官》记载:“儒以道得民”。东汉郑玄在注释这句话时说:“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就是说儒是以六艺来从事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易》、《礼》、《乐》、《春秋》。前面六项是初级的教学内容,后面的六项是高级的教学内容。儒其实也就是王官,或者说史官。而儒又有“君子儒”与“小人儒”(《论语·雍也》)之分。前者精通六艺,而且道德高尚,能治理国家。后者指替人办丧事、相礼为生的人,即吹鼓手、司仪之类。这种儒则没有高尚的道德,只满足于饱暖而已。“学在官府”的局面,一直维持到西周末年。由于戎狄的入侵,迫使周平王东迁洛邑,在此过程中,王官流人一些诸侯国或失散于民间。②孔子大办私学的杰出贡献。(略)③儒家创建于鲁国的历史背景。儒家学派为什么会诞生于鲁国呢?首先还要从鲁国的历史背景来看。因为“学在官府”至学术下到民间的过程中,鲁国有特殊的地位。由于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成王对周公的恩德十分感谢,他使鲁国在诸侯国中独占极为特殊的地位,让鲁公分享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祭祀天和祖庙的特权。因此鲁国有“天子礼乐”,(《史记·鲁周公世家》),而且还有附庸小国和太祝、太卜、宗人、太史等官职,也有服用的器物、典籍简册,卿、大夫、士等百官和宗庙祭祀用的彝器。这就使得鲁国文化比其他诸侯国都更繁荣昌盛。当周平王东迁,文化典籍大量散失,鲁国在文化上的优势就显得格外突出,从而有《左传·闵公元年》记载:“周礼尽在鲁矣”这样的感叹。正因为如此,鲁国便具备了产生儒家的良好条件。而孔子正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思想文化巨人。加之鲁国朝野文化素质普遍较好,所以孔子大办私学,向他学习的人相当的多。孔子的声望也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在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以后,鲁国就成为儒家的大本营。因此《庄子·天下》记载,“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即是说的鲁国儒者,这些人都是懂得《诗》、《书》、《礼》、《乐》等“六经”的。同时庄子还说:“鲁多儒士”。即是说的鲁国的儒者数量相当的多。又说鲁“举国而儒服”。这虽然有点夸大其辞,但也确实反映了鲁国儒家势力之大。④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影响。从孔子创建儒家以后,它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居于独领风骚的地位。因为老子虽然比孔子早,但是他著的《老子》一书,流传并不广,在当时的影响不大。而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角度看,最先与儒家争鸣的是墨家,而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则是从儒家分化出来的。当然儒墨之争的发展,加上稍后杨朱学派的兴起,杨墨两家都把矛头指向儒家。因此,孟子不得不起来反对杨墨两家。由于儒家在杨墨两家的攻击之下有不支之势,因此才有孔子的弟子子夏开始从儒家中分化出来,转向法家,而由子夏的弟子李悝创建了法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继孟子之后的荀子,因为长期居于战国中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他吸收了诸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而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则成为法家的重要人物。由此看来,先秦时期的儒家对百家争鸣的影响也是十分可观的。2.孔子的儒学思想①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其先祖孔父嘉是宋国(今河南和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地区)的公室贵族。而宋国的开国者微子启原是殷人,是殷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庶兄。其后代防叔为避祸而逃奔,定居于鲁国,防叔的孙子叔梁纥,便是孔子的父亲。他是鲁国一位有名的武士,曾为陬邑大夫,所以也叫陬梁纥。他先娶施氏,生了几个女孩,其小妻生的儿子孟皮是一个跛子;于是在晚年又娶一个年轻女子叫颜徵在的为妻,婚后曾到尼丘山祈祷求子,后来得子就起名孔丘。孔子大约3岁时,叔梁纥病故,颜徵在带着孔子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城)。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便是在曲阜度过的。孔子从小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而且曲阜那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陶作用。孔子童年时作儿戏,就常常摆上小碗小盘,装作祭祀用的俎豆(礼器),模仿着行礼。大约在19岁那年,他娶宋国女子亓(音齐)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下了他们的独子鲤。孔子因出身没落贵族的家庭,他的社会身份属于“士”,是贵族的下层。史书上曾记载他因社会地位低下而受人奚落的事。一次,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孙氏“飨(宴请)士”,孔子兴冲冲地去了。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出来挡驾,对他说:“这是宴请士的,而不是宴请你的”!给他吃了一个闭门羹。由于家贫无靠山,迫使年轻的孔子从事于在当时被认为是鄙贱的职事。据说他当过吹鼓手。20来岁时给贵族季氏当过管理财务的“委吏”,管理牲畜的“乘田”,属于卑微的职务。孔子在逆境中发奋勤学,15岁时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他在学习中不放过一切求知的机会。他曾向郯国的国君郯子求教远古的传说。坚持不懈地异常勤奋地学习,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孔子博学多识的名声愈来愈大,终于同委吏、乘田这类“鄙事”告别,开始收授弟子,从而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孔子好学,主要不在于博闻多识,而在于研求为政和作人之道。他是主张“学而优则仕”的,他渴望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这样的机会迟至年过半百之后才到来。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不居“乱邦”,到了齐国,为高昭子家臣,欲仕齐景公。因齐大夫欲加害于他,故仓促返鲁。而鲁国政局混乱,孔子不仕,避乱从教,弟子甚多,成为著名的教育家。至鲁国内乱平息,孔子愿意从政,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始任中都宰,后升司空、大司寇,参与国政,但因参与“堕三都”以强公室,与鲁国执政者季氏矛盾十分尖锐,他只好弃官离鲁,从政时间只有5年。从公元前497~前484年,孔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以求仕并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陈、蔡、曹、宋、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他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家之犬”,甚至绝粮于陈蔡之间。最后还是回到鲁国,这时已是公元前484年。在过了14年漂泊生活之后,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而孔子已是68岁的老人了。鲁哀公和执政者季康子以“国老(国之元老)”之礼相待,向他问为政之道。但孔子与当权者的政策背驰太远,自然无意参政。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弟子的课本。在孔子年迈体衰的时候,他的独子和两个心爱的弟子相继死去,这在感情上实在是沉重的打击。就在弟子子路遇害的次年,孔子在悲痛中病倒了,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对前来探望的子贡说:“你来得太晚了”!接着自喻为泰山和栋梁,自称为富有才智的哲人,但却将逝去。因此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却没有谁能崇信自己。师生见面7天之后,孔子悄悄地离开人世,时年73岁。这一年是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哀公致以哀悼的“诔”(音垒)词。弟子们都服“心丧”(服丧不穿孝服,只在心里哀悼了3年。子贡一直在墓旁小屋里居住了6年,才依依不舍地拜墓离去。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终于在哀叹“吾道穷矣”的凄凉境遇中老病而逝。②天命论和认识论。孔子关于天命鬼神的思想比较复杂。孔子重视天命,他说“得罪了天,就无从祈祷了”。可见天有无比的权威,俨然是有意志、有人格的神,是世间万事万物、凶吉祸福的主宰者。因此,他主张要畏惧天命,畏惧大人,畏惧圣人的话。但面对春夏秋冬四时在运行,百物在生长的现实,孔子又认为看不出天有什么意志。这里天是指自然的天,并没什么神秘的意思。孔子又说不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般的知识而懂得高深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有天了。而在他的弟子颜渊死后,他又发出“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这表达了他对天的怨恨情绪。孔子在天命思想上的自相矛盾,是西周末年天命思想的动摇在孔子身上的反映。孔子对鬼神的态度与对天命的态度类似。他赞美禹“致孝乎鬼神”。又说“不应该祭祀的鬼而去祭祀了,这就是献媚”。他主张既敬鬼神,又要远离鬼神。他还说没能服伺好活着的人,怎么能服伺鬼呢?他还不说怪力、乱神,这是对鬼神的怀疑,而把人事看得更为重要。孔子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先验论。他承认有“天才”,认为知识的根本来源是先天就有的,不必通过学习和实践。他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天赋的知识,这是最上等的人;经过学习才具有知识的人要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了。这样认识就被分为若干等级。而“上知”和“下愚”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他讲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包括听取各种各样的意见,有选择地遵从其中好的意见;多阅读并把它记住。这是讲述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主要地还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的方法论是“中庸”,朱熹解释“中”的意思是,既不超过也不达不到;“庸”是指平平常常。这比较符合孔子的原意。以孔子说过的“过犹不及”来解释最合理,太过与不够都是不符合中庸的。他认为君子是有原则性的,但并不盲目服从,随声附和;小人是随声附和,盲目服从,而没有原则性的。即有道德的君子对不正确的言行敢于提出批评,纠正错误的意见,以便做到恰到好处。可见,孔子的“中庸”,并不是不讲原则,也不是为后来一些朝代的统治者所歪曲的折中调和。它与“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绝对没有共同之处。但是中庸对于事物矛盾及其转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容易为后世的统治者曲解,长期以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有消极的作用。③“礼”和“正名”。“礼”是什么?《说文解字》解释为“敬神求福”。反映了人与神的关系,因而与神权政治相结合,发展为贵族等级制度的亲疏、尊卑、贵贱、上下的严格划分。礼包括祭礼、丧礼、外交之礼、作战之礼,婚嫁之礼等。孔子竭力维护“礼”。他考察三代之礼,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故推崇周礼。他说过如果有人要用他为政,他就要在东方复兴周道。因此孔子对诸侯大夫家臣僭越礼制的活动,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比如当时鲁三家(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祭祀宗庙唱《诗经·周颂》中的一篇《雍》的诗,孔子认为只有天子才能唱,大夫怎么能唱呢?又如孔子反对鲁大夫臧文仲把一种叫做祭的大乌龟放在雕梁画栋的房屋里。这是天子所用的礼,臧文仲这么做还算什么明智呢?但是,孔子复礼是改良后的礼,他企图用“德”和“礼”来补充“政”和“刑”的不足。他认为只用行政命令和刑罚来治理民众还不够,应该进一步用“德”来加强思想和用“礼”来约束,这样民众就知道羞耻而服从统治了。孔子说只有统治者讲礼,民众也跟着讲礼,这样的社会才能够稳定。他把礼看成是维持统治秩序的重要规定,有了礼,就可以防止叛乱。同时,他主张“举贤才”,在不违背“亲亲”原则下选举有才能的人参与管理国家。对于礼的内容,孔子认为可依现实作适当的修改,例如,用麻布做礼帽符合周礼,但却费工,当时人用丝绸来做,比较节俭,孔子就表示赞成。孔子生活的时代,臣杀君、子杀父之类的事常有发生,对于“礼坏乐崩”的社会他提出“正名”的主张。即所谓“纠正名实的混乱”,用周礼等级名分,把春秋时代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这样才能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君有君的样子,臣有臣的样子,父有父的样子,子有子有样子,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天下太平了。这是要用“名”去规定“实”,而不是依据“实”赋予“名”。他认为春伙时期的社会变革是由于“名”、“实”不符引起的,因此,他以为只要通过“正名”的办法就能解决。这表现在政治上即是他的保守思想。④伦理思想——仁。“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道德伦理学说,是为了维护“礼”而提出的。那么“仁”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人从二”,即“人与人相与也”(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意为人与人之间要相爱,如何做到爱人呢?一方面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满足的要求,也要使别人得到满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别人对待自己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的“仁”还包括“恭、宽、
本文标题:先秦诸子2:儒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