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考点版-JerryMBurger著-陈会昌译
人格心理学笔记Ⅰ、什么是人格一、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2.内部过程。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二、人格的六个流派: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的心里对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例1.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认知流派:从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这一角度探索攻击性行为。有些人更容易将模糊情景看作受到了威胁,用容易用攻击来回应。例2.抑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是转向内心的愤怒。处在抑郁中的人存在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但人都有内在的、阻止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因此这些愤怒转向内心,人就“向自己出气”。特质流派:发现一个人当前的一般情绪水平是预测她今后情绪的好指标。生物学流派:认为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更有可能在面临压力生活事件时做出抑郁的反应。人本主义流派:用自尊来解释抑郁。那些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经常被抑郁所困。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抑郁是缺乏强化物所致。认知流派:认为人是否抑郁,取决于他们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这种无能。三、人格与文化: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者人格的发展,人格是存在与文化背景中的。个体主义文化(包括多数西欧国家和美国)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看做独立的、独特的人。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群体,如家庭、宗教和国家。他们对合作的兴趣胜过对竞争的兴趣,从群体成就中获得的满足胜过从个人成就中获得的满足。另外吗,行为方式也由于文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Ⅱ、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理论、应用与评价一、人格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00年前开创了一个综合性的人格理论。在采用催眠法治疗歇斯底里症过程中,发现了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力。1.解剖模型: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把这种划分称为解剖模型。意识:意识是指人们正察觉到的想法。意识不断发生变化。前意识:在大脑存储的信息中,意识处理的信息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量可再现的信息构成前意识。无意识: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里的内容无法直接接触,无法被提取进入意识,除非在极端情况下。然而无意识的内容决定了人的许多日常行为。2.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创立了结构模型。他认为组成人格的各个部分经常发生冲突。本我:人出生时只有本我一个人格结构。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个人需要,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冲动永远存在,必须受控于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他还假设本我还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其需要,即当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本我会想象它的存在。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处于意识之外。自我:生命的头两年,自我逐渐发展起来。遵循现实原则,即,自我的主要工作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自我将本我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同时也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吉尔减轻紧张,但以考虑行为后果的方式进行。与本我不同,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活动。超我:大约5岁,超我开始形成。超我代表了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超我不仅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以自我提供榜样,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并因此而受到赞扬。三者关系: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在一个健康的人身上,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和超我过分地掌管人格。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我们每个人意识之下的某个地方,永远存在着自我放纵、考虑现实性和强制执行严格道德准则三者之间的紧张状态。二、利比多与死的本能:人的行为受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这种内部力量可以译为驱力或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分为两大类:生或性的本能,一般指利比多;死与攻击的本能,成为塔纳托斯。心理活动受利比多支配。内部心理冲突导致紧张,人类行为的目的是回到不紧张状态。三、防御机制:根据弗洛伊德理论,一个健康人的人格中,自我掌控着本我冲动和超我的需要。为达到这个目的,自我通常使用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替代、反向作用、阻抗、理智化和投射等。除升华外,自我在运用防御机制的时候都要付出代价。1.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它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内容不能接近意识。弗洛伊德称之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它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但压抑的使用会影响自我功能的发挥。2.升华:在升华的作用下,自我会把危险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认可的行为。升华用得越多,我们自身创造性越强。精神分析学家通常认为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3.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与升华不同,替代性冲动不会带来社会的奖赏。4.否认:当运用否认时,我们只是否认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和压抑不同,否认不是忘记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的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否认是防御机制的一种极端形式。否认的越多,与现实的接触越少,心理机能的运作就越困难。在许多情况下,自我宁愿求助于否认,而不让某些想法达到意识。5.反向作用:在运作反向作用时,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6.理智化:使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我们的念头,可以是某些想法进入意识,而不造成任何焦虑。7.投射:把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四、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年幼儿童经历一系列以主要的性敏感区为标志的发展阶段,称为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儿童经历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最后进入生殖期,能进行健康的性欲发泄。早年的过度创伤会导致心理固着,成年期的人格将反映发生心理机能固着的那个阶段的特征。1.口唇期:出现在0~18个月。口、唇、舌是主要的性敏感区。这一时期的创伤经验,会导致心理机能的固着及口唇期人格的形成。具有口唇期人格的人会依赖别人或过度的攻击性。2.肛门期:18个月时,进入肛门期。肛门区是主要的性敏感区。具有肛肠期人格的人会过分地爱清洁、固执或过于慷慨。3.性器期:发生在大约3~6岁。阴茎或阴蒂成为最主要的性敏感区。这一阶段后期,儿童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产生阉割焦虑,女孩产生阴茎嫉妒。儿童最终将压抑自己对异性父母的欲望,以反应生成的方式,以同性父母自居。男孩开始习得男性特征,女孩开始习得女性特征,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以超我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人人格发展的重要一步,发生在性器期结束时,此时俄狄浦斯情结得以摆脱。俄狄浦斯情结被解决以后,儿童进入潜伏期,男孩与女孩似乎对彼此没什么兴趣。进入青春期以后,儿童重新表现出强烈的性欲,并集中于成年生殖器区,进入性欲发展的最后阶段---生殖期。五、了解无意识的内容:弗洛伊德认为,强烈的本我冲动被排除在意识之外时并未消失。尽管被强大的自我压抑了,但它们通常以一种伪装或改变了的方式发泄出来。1.梦:弗洛伊德把梦称作“通往无意识的捷径”。他对病人梦的象征物进行解释,以了解他们的本我冲动。2.投射测验:向受测者呈现模糊刺激,要求受测者根据呈现的刺激编故事,辨认物体,或画一幅画。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受测者的回答表明其内心深处的想法。3.自由联想:暂时逃避自我所执行的监督机制。自由联想不易实现。4.弗洛伊德口误:口误也许带有潜藏的情感。5.催眠:弗洛伊德认为,在深度睡眠的过程中,自我进入一种暂停状态。但并非所有人都对催眠的暗示反应敏感。6.意外:在弗洛伊德看来,许多看似意外发生的行为其实是受无意识冲动驱使的。7.象征行为:以象征的方式表达出的行为,对自我不会造成威胁,因为他们不能被觉察到。但无意识欲望在这些行为中得以发泄。Ⅲ、新精神分析理论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包括寻求优越、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1.寻求优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推动他们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父母的溺爱和忽视是导致后来人格问题的两个根源。3.出生顺序:中间出生的儿童与头生和末生的儿童相比,是最能取得成就、最少发生心理失调的。二、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1.集体无意识:由原始意象组成。荣格将这些意象描述为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可能性。集体无意识包含了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心理特征,所有人的集体无意识从根本上都是相同的。2.一些重要的原型:女性原始意象:指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男性原始意象: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阴影:它包含着我们的无意识部分,这部分本质是消极的,可比喻为我们人格中的阴暗面。3.集体无意识的证据:荣格指出,原始意象的象征物通过民间传说、艺术作品、梦和精神病人表现出来,从而证明它们的存在。三、埃里克·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1.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他认为,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对强大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同一性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同一性危机指的是人在缺乏同一性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2.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勾画出一生中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我们都面临一种危机,会选择两种手段中的一种去解决这种危机。四、凯伦·霍妮凯伦·霍妮反对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中本能作用的过分强调。她说,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格的性别差别主要由社会因素导致,而不是与生俱来的。1.神经症:主要特点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陷入了自我击败的风格。即这些人与他人互动的方式阻碍他们发展出无意识中渴望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而他们破坏性人际交往风格正是他们避免焦虑感的防御机制。凯伦·霍妮认为神经症行为是儿童期为克服焦虑所采用的人际交往风格的结果。她划分出三种神经症风格:接近人群、反对人群和脱离人群。2.女性心理学:Ⅳ、特质流派特质流派假定:1.假定人格特征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2.假定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特质流派的特征:1.特质流派不关注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而是关注怎样描述处在特质连续体不同位置上的人们的典型行为。2.特质流派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一、高尔顿·奥尔波特第一个公认的特质理论家。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考点版-JerryMBurger著-陈会昌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24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