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院感相关知识培训目录01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03ICU三管监测及感染预防措施02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01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目标防控的多重耐药菌包括但不限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脓假单胞菌(MDR/PDR-PA)、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PDR-AB)等细菌。一、多重耐药菌的监测、诊断与报告1、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设为危急值管理,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用红字标明“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同时电话通知感控科或所在科室。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小时内填卡上报感控科。4、感控科进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进行有关相应处置。5、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季度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6、感控科每季对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向临床科室反馈。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一)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1、首选单间隔离(如VRSA),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个房间当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应考虑床头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未感染者。2.患者名单和病历上有接触隔离标志: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上接触隔离标志,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床边隔离时,应在床轨上挂上接触隔离标志:进行床边隔离时,应首先对其他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最后应安排MDRO感染患者。3.减少人员出入,如VRSA应严格限制,医务人员相对固定,特殊诊断和治疗护理,包括清洁工人。4.严格遵守手部卫生标准,在接触患者和周围环境前后立即洗手和/或消毒手,脱下手套后立即消毒。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患者接触伤口、溃疡表面、粘膜、血液和体液、排水液、分泌物、痰和粪便时,除戴帽子和口罩外,还应戴手套:工作服可能受到污染时,应穿隔离衣:当手术可能产生气溶胶时,应佩戴标准的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或口罩。6.强诊疗环境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消毒:使用1000mg/L氯消毒剂对患者接触的物体、医疗设备和设施表面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特殊的破布和拖把进行消毒后使用:增加多发性耐药细菌暴发或疑似爆发的清洁消毒频率:被患者血液和体液污染的地方应立即消毒:不能特别使用的物品,如轮椅和担架,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和消毒。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7.标本应用密封的容器运输。8.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将尖锐物放在尖锐的箱子里,将其他医疗废物放在双黄色垃圾袋中焚烧。9.患者在转诊前应通知接收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接触隔离预防措施。10.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治愈,培养连续两次呈阴性(间隔24小时)只有病人出院后,才能解除隔离。11.多耐药细菌感染患者在手术时,必须注明手术通知,并在手术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最终治疗。12.如果采取上述控制措施,但传播仍在继续,病房应暂时停止接收病人,彻底清洁和消毒环境。(二)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1.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正确合理地使用抗感染药物。2.处方应严格按照权威规定进行,药物使用的迹象应与万科霉素、广谱头孢菌素和卡巴彭同时严格控制。避免因滥用抗生素而出现耐药细菌。3、监督和评估1.感控定期监督和检查临床科室MDRO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供反馈和指导,并跟踪MDRO患者,直至他们脱离隔离状态。(二)科室不执行或者认真执行MDRO控制措施,造成非组织感染疫情或者流行的,由该科室承担相应的责任。02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为维护医务人员和其他部门相关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防止梅毒、乙肝、丙型肝炎、D型肝炎、特别是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艾滋病等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职业暴露是指血液和体液意外污染皮肤或粘膜的血液和体液。一、医疗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或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血液传播疾病病毒针头等锋利工具刺穿皮肤,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数据分析表明,实施了严格的安全操作和保护措施。职业接触预防措施1.医务人员将所有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包括羊水、腹膜液、胸膜液、腹膜液、脑脊液、突触液、阴道分泌液和其他人类物质)和受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传染性病原体,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2.医务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血液和体液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手术时必须戴手套。手术后,脱下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对手进行消毒。3.在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当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溅到医务人员的脸上时,医务人员应戴上手套、防渗透口罩和防护眼镜:当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溅到大面积或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他们还应穿防渗隔离服或围裙(如手术、口腔治疗、胃肠道内窥镜检查、泌尿内窥镜检查等)。4.医务人员在进行可能与患者血液和体液接触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手术时必须戴双手套5.在侵入性诊断、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确保光线充足,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和其他锋利的仪器刺伤或划伤6.使用后,应直接将利器放入防刺和防渗利器箱中,或将针头处理设备用于安全处置,或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装置和其他医疗锐利器,防止刺伤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为维护医务人员和其他部门相关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防止梅毒、乙肝、丙型肝炎、D型肝炎、特别是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艾滋病等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职业暴露是指血液和体液意外污染皮肤或粘膜的血液和体液。一、医疗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或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血液传播疾病病毒针头等锋利工具刺穿皮肤,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数据分析表明,实施了严格的安全操作和保护措施。职业接触预防措施1.医务人员将所有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包括羊水、腹膜液、胸膜液、腹膜液、脑脊液、突触液、阴道分泌液和其他人类物质)和受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传染性病原体,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2.医务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血液和体液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手术时必须戴手套。手术后,脱下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对手进行消毒。3.在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当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溅到医务人员的脸上时,医务人员应戴上手套、防渗透口罩和防护眼镜:当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溅到大面积或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他们还应穿防渗隔离服或围裙(如手术、口腔治疗、胃肠道内窥镜检查、泌尿内窥镜检查等)。4.医务人员在进行可能与患者血液和体液接触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手术时必须戴双手套5.在侵入性诊断、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确保光线充足,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和其他锋利的仪器刺伤或划伤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6.使用后,应直接将利器放入防刺和防渗利器箱中,或将针头处理设备用于安全处置,或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装置和其他医疗锐利器,防止刺伤7.禁止使用后再次将一次性针头放在针罩上。使用后,禁止直接接触针头、刀片等锋利工具。职业接触后的预防性治疗(一)紧急就地治疗:首先,应立即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包括出血、清洁、局部消毒等。1.用洗手液和自来水清洗受污染的皮肤,用普通盐水清洗粘膜2.如果有伤口,应轻轻挤压伤口侧面,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然后用洗手液和自来水清洗:禁止局部挤压伤口3.伤员伤口洗净后,应用75%乙醇或0.5%碘磷等消毒剂进行消毒,伤口应绷带,(二)登记、接种、报告和随访系统。1.职业接触后,应当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医院应组织有关专家对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向预防部门报告,并报告被暴露人员和患者进行相关血清检查、随访和监测。2.根据暴露者的类型和病毒载量,实施预防性用药计划。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三)暴露后处置不同病原体,艾滋病毒接触管理。有以下三点:1.预防应在4小时内进行,最迟不超过24小时,建议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2.接触艾滋病病毒检测后应尽快采集血液样本,定期检查血清转化情况,并及时向医院有关部门报告,包括其他疾病。3.医院应立即对感染源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四)有三种方法可以处理HBV暴露1.当HBS抗体超过10毫升U/毫升时,无需进一步治疗。2.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性肌肉注射应尽早用于无免疫力的人(最好在48小时内,最迟在1周)。同时,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全过程进行了接种,即开始注射10ug,1个月注射10ug,6个月注射10ug。3.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途径与乙肝病毒的感染途径相同。虽然接触后没有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但还必须检查血清转化情况。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还必须检查丙肝病毒感染。应定期对被接触者进行跟踪。跟进6-9个月03ICU三管监测及感染预防措施ICU三管监测及感染预防措施一、留置尿管感染留置尿管是大多数长期卧床患者护理的必要操作,而长期留置尿管是导致尿路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原因之一。其中,尿管型号过大,固定或冲洗不正确,基础疾病治疗不当都是增加尿路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原因。导尿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导尿管的留置为细菌提供了进入膀胱的路径,造成逆行感染的可能;导尿管破坏尿道上皮细胞,易造成机械性损伤;导尿管气囊阻碍了尿液的完全排空,容易使细菌在尿道口周围聚集;导尿管的特殊材质及导尿管留置时膀胱的持续收缩,使微生物极易附着于导尿管和膀胱粘膜;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尿液中大量的耐药菌株产生。感染原因1、尿管:尿管本身为异物体可致尿道黏膜损伤产生刺激性炎症;固定不当,频繁脱落造成频繁插管,可增加病菌带入的机会。2、集尿袋:集尿袋内的致病菌在集尿袋中的尿液里繁殖引起上行感染。3、接头因素:引流管及尿管接头端消毒不严格,致病菌可进入膀胱。4、留置时间: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率成正比。5、抵抗力低下。6、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及家属不懂如何维持自身健康和如何预防尿路感染。ICU三管监测及感染预防措施一、留置尿管感染基本知识(一)导尿装置1.导尿管的材料:临床上常用硅胶材料制成的尿管,表面光滑无黏性,对尿道黏膜刺激小,管壁薄,内径相对粗,尿液不易沉积;同时使用双腔水囊设计,具有固定效果好,不易脱出的优点。2.尿管型号:10~12ch适用于女性,12~14ch适用于男性,大于16ch的尿管应避免长期使用。有研究表明,尿管直径越小对尿道黏膜损伤越低。长期留置尿管增加了尿道括约肌的负担,而长期使用直径大的尿管可形成不可逆的损伤,造成尿道松弛,老年女性患者尤为突出,同时逆行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3.润滑剂的选择:导尿时选择0.5%碘伏润滑尿管,可使其黏附于尿道内形成一定浓度的碘伏环境,杀灭和抑制尿道中细菌,真菌及病毒微生物,防止细菌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尿管腔进入膀胱从而达到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的作用。(二)操作1.备皮:临床上在进行导尿之前常规进行皮肤准备,但岳素琴专家认为插尿管时不主张会阴剃毛,其易损伤会阴部皮肤,使细菌易于定植,增加尿路感染概率。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插管动作要稳、准、轻。避免操作粗暴损伤尿道黏膜。ICU三管监测及感染预防措施一、留置尿管感染3.导尿装置更换周期:膀胱是一个密闭的空腔,如果经常更换集尿袋,则会破坏其密闭性,增加上行感染的概率,纪敏⑤等研究对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每周更换集尿袋不会增加感染概率,每四周更换一次导尿装置,可保持留置尿管通畅。4.尿管的固定:在固定水囊的过程中,男性注入10~15ml,女性注入15~20ml。水囊注水量不足时,气囊易漂浮于尿道口上,易产生漏尿;如果注水过多,水囊压力过大,压迫膀胱三角造成黏膜损伤,此两种情况均可加大尿路感染的概率。(三)患者自身因素长期卧床患者大多合并慢性病,其中糖尿病患者激发尿路感染十分常见。老年女性由于尿道短直,且与肛门临近,容易诱发尿路感染。加之老年卧床患者常伴有大便失禁,护理不当多会出现臀部,骶尾
本文标题:院感相关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31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