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哥特式建筑-----建筑系
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堂哥特式建筑(一)概述(二)哥特式建筑代表作(三)结构特征(四)罗曼史与哥特式的区别(五)巴黎圣母院(六)科隆教堂(七)米兰大教堂目录一、概述•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哥特式建筑代表作亚眠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二、哥特式建筑代表作博韦主教堂兰斯主教堂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德国乌尔姆主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二、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欧洲各国哥特建筑德国科隆主教堂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三、结构特征——拱1.(拱顶石)位于拱或者拱顶的中央的石头2.(拱石)用于建造拱顶的石头(多数为砖或者楔形物)3.(起拱点,拱墩)拱落脚的那一段拱墙(通常是线脚)4.拱墙上用于平衡拱的重力(一个推力)的部位5.拱的中央点6.(跨度)拱的宽度7.(冠)拱的顶部8.(拱角)拱墙承受推力最大的地方三、结构特征——拱的分类标准的拱(也叫威尼斯拱或龙骨拱)圆拱弓形拱三、结构特征——肋拱•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拱肋和飞扶壁组成的,我们先从拱肋认识起.三、结构特征——肋拱•拱肋的构造一般来说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拱肋所承受的穹顶压力在矩形的各个角上被内部的细圆柱承受。侧向推力被外面看得见的斜向拱垛承受,它们又把压力传到扶垛支墩上。这样,整个穹顶的力都集中在拱角上,墙壁减轻了负荷,从而可以在整个拱的宽度上用窗户来代替墙.三、结构特征——拱顶•既然说到拱肋,就不能不说与之相关的拱顶: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拱顶以及简单的说明,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拱肋给穹顶建造带来的革命性的飞跃,另外就是拱肋和拱是不可分割的一套系统:三、结构特征——拱顶•未被拱肋分割的半圆拱顶三、结构特征——拱顶•下方带垂直的小拱顶的拱顶三、结构特征——拱顶•由两个拱顶交叉而成(注:垂直交叉)三、结构特征——拱顶•一种四分的拱顶三、结构特征——拱顶•一种六分的拱顶,我们看到的布尔日大教堂的就是这种三、结构特征——拱顶•和前面的有点像,但是拱肋是从两个拱的相交处延伸出来的三、结构特征——拱顶•一系列的拱肋,从一个点跃出形成拱顶三、结构特征——拱顶与肋拱小结•在哥特式的设计者们为了使建筑物更高、让教堂内部变得明亮,在交叉肋拱上又建交叉尖券,把肋拱的承重转移到尖券上,使其承担穹窿四角的重量。这些尖券不仅可以使拱的表面更为平滑,而且比半圆形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有了这种结构,艺术家就可在肋拱之间的间隔中填以很轻的石片,从而只要纤细的墩柱或圆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三、结构特征——飞扶壁•然而,在有肋拱的支撑分压情况下,交叉尖券不但施加向下的压力,还要向侧面施加强大的推力,按以往的解决方法是建造坚固的墙壁,这必然仍使室内处于黑暗之中,因此,建筑师想出了更绝的办法:增加从穹窿基石到侧廊扶垛的外围拱,即所谓的飞扶壁。这样,这些侧推力就顺利地转移到建筑物的外部和其基础上,从而采用空前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成为可能。礼拜堂也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它们之间的墙壁被除去,造成一种统一的空间效果,昏暗的罗曼式室内被宽敞、开放、充满各色光线的结构所取代,成了石头的骨架加彩色玻璃墙的建筑。于是,歌特式大教堂得以摆脱罗曼式建筑的沉重砖石桎梏,轻盈地飞升起来.三、结构特征——飞扶壁•这张图可以明显地看出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它的存在有效地分担了来自中厅拱角的压力,同肋拱一起将墙从承重的使命中解放出来.三、结构特征——飞扶壁•布日尔教堂南面照片,飞扶壁清晰可见.三、结构特征——飞扶壁•再以CHARTRES大教堂为例,层层迭起的高大的砖墙,巧妙地利用着线条和块面,光影在精心雕筑的线脚扶垛间灵动地游走跳跃,赋予石头神性的光辉与吟咏默想般的厚重感,和一种隐忍与浪漫,热情并存的诗般的流动感。这光影由大教堂的架构产生,那些先代的大师们竭尽所能地利用着大自然最常见最丰富的馈赠:阳光,而这些光影也成为了装饰并构成大教堂影象乃至象征意义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当站在大教堂脚下时,那高耸跃立的飞扶壁是多么让人敬畏。大教堂要凌空飞去了。------夏尔.莫里斯三、结构特征——尖拱•哥特建筑多数为教堂。相对于罗马式教堂而言,哥特建筑用尖拱形取代了所有的罗马式半圆拱形。这一基本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意境的变换:原先厚重阴暗的印象转变成轻快上升的线条。•尖拱有比半圆拱更实用的地方在于,它在同样的跨度内可以把拱顶造得更高(中厅一般都在30米以上,最高的达48米),而其所产生的侧推力会更小,从而有利于减轻结构;此外,采用尖拱还可以适应多种间的形状,而半圆形十字拱只能覆盖正方形的中间。三、结构特征——尖拱•图中A和B,骨架券与普通十字拱的区别。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C,四分尖拱肋;D,六分尖拱肋;E,星状尖拱肋示意图,分叉的拱肋向下汇合成束柱。三、结构特征——框架结构•哥特教堂的基本结构单元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又称尖肋拱顶。为了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从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设飞扶壁。为了增加稳定性,一般都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此可以看出,哥特建筑独特的框架结构。•左侧为哥特教堂的框架结构示意图。右图巴黎圣母院的背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心尖塔和围绕中厅的众多飞扶壁和柱墩。三、结构特征——框架结构四、罗曼史与哥特式的区别•1.飞扶壁不是哥特教堂必备。首先,飞扶壁的起源是力学需要,只有教堂造得高,开窗大,墙壁薄,才有需要。大部分小教堂(比如这里讨论的这个),就彻底不需要飞扶壁,自然也就没有,垛扶壁就够了。另外,北方的和英国的的许多大的哥特教堂都没有飞扶壁,因为没有那种力学需要。哥特教堂虽然是那个时代的国际式,但到各地还有很大差别。•2.束柱也不是哥特教堂必备。请看巴黎圣母院。事实上,束柱是苏瓦松教堂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之前的最著名的几个盛期大教堂,Laon,夏特,巴黎圣母院,都没有束柱。只在英国和诺曼底除外,因为束柱是诺曼人的发明,他们启用得早,并且用得狠。而且由于束柱的起源同飞扶壁一样,很大一部分是力学需要,为了要respond顶上的肋拱,所以只有大教堂才需要。小教堂基本上也不会用束柱。•3.哥特教堂可大可小,绝没有“通常的哥特教堂都很大”这回事。也许是因为很多cathedral都是哥特式,所以给人留下这种错觉。这个教堂小到大概只能称为chapel。四、罗曼史与哥特式的区别•4.彩窗起始于罗曼时代,大盛于哥特时代,但是只是哥特教堂相当微不足道的特征,因为彩窗完全可以在以后任何一个时代重新配置,这种情况不计其数,另外即便窗户是白的,也不过就是宗改后新教徒把彩窗给砸了而已,总不能说因此就把哥特式教堂改成非哥特式了,另外还有现代教堂,把老教堂的彩窗配到自己的窗户上(比如Rouen的贞德教堂),也不能说这教堂因此就哥特式了。•5.尖拱是哥特式最典型、最必备,基本上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特征。但是,假如一个教堂只有一部分有几个尖拱,比如说东头的chevet,而其它部分保留早年罗曼教堂的特征,往往还是被划归罗曼教堂,比如Vezeley的Ste.Madeleine,leMans的cathedral,等等,不计其数。由于大教堂的建造年代跨越往往几百年,罗曼与哥特混杂是最常见情形,完全哥特的只是极少数。一般艺术史上进行笼统的风格划分的时候,是看中殿的形式。巴黎圣母院CathedralofNotreDame,Paris巴黎圣母院简介【中文名称】巴黎圣母院【法文名称】Notre-DamedeParis【英文名称】Notre-DameCathedral【所在国家】法国【所在城市】巴黎【所在地区】西岱岛的东南端【建造时间】1163年~1345年【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师】尚·德·谢耶皮耶·德·蒙特厄依尚·哈维维优雷·勒·杜克哥特式建筑代表作之一巴黎圣母院教堂的平面上承袭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圣母院被设计成有五个纵舱的规划,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的翼舱。巴黎圣母院教堂全长128米,光是中舱就有12.5米宽,而整座教堂的全宽则为40米,穹顶则为33米宽。巴黎圣母院走入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著柔和的气氛。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大门正中间则是一幕「最后的审判」。左右两边各另设一个大门,左侧大门是圣母玛利亚的事迹,右侧则是圣母之母-圣安娜的故事,每一个雕塑作品层次分明工艺精细。雕像下有三扇大门,中间的一扇是正义之门,左边的一扇是纯洁之门,右边的一扇是圣安娜之门在右边钟楼上,那重达13吨的大钟。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艺术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科隆大教堂建筑结构分析•拉丁十字建筑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如果是在帝国东部,四个翼廊的大小是一样的,称之为“希腊十字”;如果是在帝国西部,则有一个翼廊长一些,称之为“拉丁十字”。科隆大教堂平面图科隆大教堂建筑结构分析•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科隆大教堂建筑结构分析•飞扶壁飞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飞扶壁示意图米兰大教堂ChurchofDuomo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建筑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教堂简介米兰大教堂正立面图建筑风格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规模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
本文标题:哥特式建筑-----建筑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32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