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三角城市区域为例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三角城市区域为例姓名:张毓峰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张炜20080401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三角城市区域为例作者:张毓峰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胡彬.HuBin全球化环境中的城市营销:行为空间变化与战略转型-天津社会科学2009,(5)在全球化与分权化浪潮的共同影响下,城市营销表现出强烈的增长倾向,驱使城市之间展开以追逐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竞争博弈.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替代市场的行为助长了城市营销利益短视的经营动机.致使城市发展受到恶性竞争的困扰,并冲击着由行政区划制度建构的城市管理体系,制约了以城市区域为依托的功能型空间组织的一体化发展诉求.鉴于此,我们要密切关注由市场主导的和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城市行为空间变化,认清城市营销战略转型的价值基础,积极探索其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模式.2.学位论文王开泳都市经济区内部地域类型的识别与空间组织2008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城市区域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要空间单元。都市经济区的概念在功能区思想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是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和全球竞争力的空间载体。都市经济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由多种不同的地域类型组成。研究都市经济区的地域类型组成,把握都市经济区的地域空间结构,总结都市经济区地域类型的空间演化规律,加强都市经济区的区域管理和空间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城市密集地区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都市经济区是新时期全国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中优化开发和重点关注的城市密集地区,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空间单元。以主体功能为导向,将都市经济区划分为城市核心节点、综合交通走廊、综合生产空间、综合物流交通仓储空间、独立综合居住空间、独立综合休闲空间、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屏障空间8种主要的地域类型。都市经济区是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化地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演化过程可以分为独立发育、近域扩散、轴辐扩展和网络化发展等几个阶段。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发育比较成熟的都市经济区,正在由轴辐扩展向网络化发展阶段演变。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现代技术方法,结合实地探勘和样本点验证,本文系统划分了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的地域类型。研究发现,各种地域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空间关联性。具体说来,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交通导向型分布、向心型分布特征,也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地域空间结构是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逐渐形成的。针对当前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存在的用地粗放、结构混杂、功能有待优化等问题,提出了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优化模型,并从政策层面提出都市经济区地域类型结构优化组织的重大举措。都市经济区是近两年结合国土规划和功能区划提出来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地理区划是地理学的基本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借鉴GIS和统计分析,系统探讨都市经济区地域类型的划分及演变,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借鉴多学科的理论与观点,系统研究都市经济区地域类型的构成及演化机理,丰富我国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关键词:都市经济区,地域类型,演化,机理,趋势3.期刊论文王成金.WANGChengjin中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网络-地理学报2008,63(2)物流企业是承担物流活动的专业化组织,是具有空间网络的企业形式.基于相关研究的评述,分析了物流企业网络的基础理论,重点解析其空间体系、职能联系与运营机制.通过研究,认为物流企业由企业属性要素和物流属性要素组成,其共同作用形成企业部门的职能分化和区位分离,由此形成物流企业网络,包括企业组分网络和物流运营网络.物流企业在城市和区域尺度构筑企业组分网络,城市网络包括总公司、配送中心和营业点,总公司布局于市中心区,配送中心倾向于近郊区,营业点集中在物流密集区;区域网络包括总部、区域分公司、地方分公司、办事处和受理点,总部布局于国内大城市,区域分公司倾向于各区政治经济中心,地方分公司集中在省会、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办事处与受理点在企业网络外部或内部空白处布局.物流运营网络由运输专线、配送体系和物流网络组成,运输专线形成支线和干线两类,是物流运营的基本途径;配送体系形成区域、城市区域和城市三层,是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保障:运输专线和配送体系的交错、融合和优化,最终形成轴辐物流网络.4.学位论文李健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2008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两大最重要特征和动力源,其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但如何架构这种影响的过程和机制则成为重大课题。本论文试图将全球化推动和影响下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纳入一个更广阔的研究框架中,从地方化与全球化互动的作用进程探索区域和城市发展新的机制和实质,从而为目前我国的各种城市、城市群和区域发展规划与战略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依据。传统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基于区域内部发展动力和经济学原理的分析,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但却无法将全球化等外部作用力纳入自身理论体系。泛泛的全球化探讨又多局限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缺乏综合理论框架以真正把握住全球化作用的社会和经济实质。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从新马克主义的批判视角,分析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社会实质,同时基于地方化的劳动力商品属性分析了地方对跨国资本的迎合,但缺乏将多尺度下多重作用力纳入综合研究框架的能力。而本论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以上研究缺陷,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基本研究思路是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分析框架的总结和构建着手,进而以此为理论基础过渡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的探讨。在论证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分析,先从全球生产网络中经济地理学意义的企业生产空间组织及其空间扩散、地方镶嵌,过渡到城市经济学内容的城市经济、城市产业及其空间功能分区研究,再而过渡到兼具城市地理和城市经济学意义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力求论文在逻辑上的逐次递进和结构上的完整。第1章是绪论。首先介绍论文选题依据和来源,在分析研究背景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实践及理论意义,指出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了劳动分工在国际层面的扩展和深化,将为全球化经济发展及地方化的区域、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第2章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研究综述。在对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背景、脉络和流派分析基础上,主要依据曼彻斯特学派研究并综合管理学派观点,提炼出本论文以企业、制度、关系/流、空间/地方为主要考察维度,围绕价值、权力与镶嵌等基本内容探讨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同时提出将金融、信息、物流和人才培训等价值生产支持性活动纳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中的观点。最后指出未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应注重物质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泛整合,同时要创新研究方法,更多采用一些关于网络研究和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的定量统计分析。第3章是对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组织关系的探讨。从经济地理学中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入手,结合模块化操作、转包生产,经价值链到企业生产网络,揭示出全球生产网络基于产品内分工组织形式的国际劳动分工本质。提出全球生产网络以跨国公司为媒质,营造出一个延续了新国际劳动分工发展的“价值链陷阱”。这个陷阱在全球尺度以微笑曲线的形式而存在,发达国家掌握价值链高端管理、研发及营销等环节,发展中国家多以生产制造和一般组装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网络,其治理模式并非绝对平行的关系而阶层性广泛存在。但全球生产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又并非是一个“零和”概念,也即这种阶层性并非绝对制约的关系,某些时候可能形成反制约。第4章是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着陆直至镶嵌的探讨。跨国公司成为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最主要行动者,发达国家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仍是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最主要形式,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全球生产网络生产组织关系更加复杂化。而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镶嵌具有复杂的运行机制,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内容,从跨国公司看通过海外投资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把握市场开发机会成为目前主要动力;从地方看积极的投资和贸易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廉价而优良的生产要素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开放的市场等都成为重要动力。论文还以中国和日本作为案例,考察中国以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吸引外资和开拓国际市场,与日本以高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发展差异模式.第5章是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计算机产业实证分析。从实证结果看,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在劳动分工原则支配下各价值链环节已完全分割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与竞争。但全球生产网络在空间布局上并非是均质化,“全球在地化”及“在地全球化”都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实现。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高端制造位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拥有独特资源如高端研发能力和精密工程技术的“卓越研发中心”。价值链低端的一般部件制造、组装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能提供及时且成本较低的“成本节约中心”。近些年许多跨国公司也开始将部分非核心的高端技术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或直接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这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同时促进了网络成长。但就中国计算机产业考察,关键技术的缺失使得中国计算机产业生产网络价值链构成并不完整,同时由于中国大陆计算机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不足,与国外知名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联系也多以国内市场开拓为主,造成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域已经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而本土计算机产业尚未全面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局面。未来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仍在于本地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融合。第6章是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模式的嫁接。首先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区域空间组织进行分析。其次从传统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入手,包括宏观的分工、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创新理论及空间扩散理论到微观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都被用来进行全球生产网络空间作用机制的解释,最终从价值链分解、空间配置与集聚等特性纳入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范畴中。而从全球生产网络构成要素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入手分析,最终塑造了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在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中,则包括多尺度的视角:全球城市体系、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最终落实到一个典型的大都市区模型。第7章为论文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案例分析部分。本章首先对区域核心城市的上海城市经济及其空间组织状况进行研究,显示上海城市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但对外贸易结构却依然显示上海制造业在价值链环节方面处于仍处于低端地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体现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环节的劳动空间分工;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揭示全球生产网络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镶嵌以及空间扩散,进而通过总量及结构指标考察区域城市功能体系的等级性。从区域工业区发展揭示出全球生产网络地方镶嵌发展的实质:即更多成为跨国公司低端价值链环节制造组装的基地。并对工业园区对城市的空间引导进行分析,实践从空间到空间的嫁接。最后部分为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价值链陷阱”,重视技术创新,引导整个区域制造业生产不断转型迈向高端化,代表整个中国占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同时加快上海全球城市的建构,注重城市功能等级提升,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管理和控制的新核心,这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最高战略。第8章是结论篇。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关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结论,并对该领域以后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提出粗略的建议。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验证了计算机产业中不同价值链环节价值生产
本文标题: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三角城市区域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3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