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篇总论1.管理的定义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2.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3.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属性。4.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6.古典管理理论7.行为管理理论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1.四种道德观: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观2.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1)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2)以社会利益为重(3)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4).视人为目的(5).超越法律(6).自律(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3.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一、道德发展阶段二、个人特征三、结构变量四、组织文化五、问题强度4.提高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一、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二、建立道德准则三、设定工作目标四、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五、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六、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5.两种社会责任观:1、古典观(纯经济观):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至于其他人的利益则不是企业所要管的和所能管的.2、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第三章全球化管理1.国际化经营的内涵: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特征:A.跨国界经营B.多元化经营C.资源共享D.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动机:(一)利用优势能力(二)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三)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四)抵御和分散风险(五)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2.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跨国经营者需要在全球一体化压力和当地化反应间进行权衡,选择最佳的竞争战略。3.全球战略的选择: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跨国模式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1.信息的定义:数据经过加工后得到的结果2.有用信息的特征:高质量、及时、完全3.信息系统的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4.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1)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1.基本任务:⑴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⑵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二)20世纪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1.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2.闭环MRP则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5.MRPⅡ的主要成就:集成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其一,在物流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向物料管理延伸,实施对物料的采购管理,包括采购计划、进货计划、供应商账务和档案管理、库存账务管理等;其二,由于系统已经记录了大量的制造信息,可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产品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其三,主要生产计划和生产计划大纲的依据是客户订单,因此向前可以扩展到销售管理业务。6.ERP:1、功能介绍A超越MRPⅡ范围的集成功能B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C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D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7.(1)ERP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Chain)的管理思想;(2)ERP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管理企业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3)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8.ERP的发展突破了这两个局限:A.ERP中的资源计划已不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把供应链内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都看作是受控对象被集成进来,因此,ERP是面向供应链管理的。B.时间被作为资源计划的一部分,且当作最关键的资源被考虑,这是ERP对资源内涵的另一个扩展。9.ERP革命性表现在五个方面:A由层级文件到关系数据库系统B\由字符界面到图形用户介面C\由主机系统到客户机/服务器;D\由刚性结构到弹性结构(指模块功能配置方面E\由反应式功能到能动式功能。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1.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2.决策的过程:一、诊断问题二、明确目标三、拟定方案四、筛选方案五、执行方案六、评估效果3.决策的影响因素:一、环境因素:A环境的稳定性B、市场结构C、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二、组织自身的因素:A、组织文化B、组织的信息化程度C、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三、决策问题的性质:A、问题的紧迫性B、问题的重要性四、决策主体的因素:A、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B、个人能力C、个人价值观D、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4.决策方法:一、定性决策方法:(1)集体决策方法(2)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二、定量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方法(2)不确定型决策方法(3)风险型决策方法三、计算机模拟决策方法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1.计划的定义:名词: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动词: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即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规定进度,检查与控制行动结果等2.计划与决策: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3.计划的性质:(1)计划的目标性(2)计划的先导性(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的效益性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1.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A核心意识形态B远大的愿景2.战略环境分析:一、外部一般环境:由比较强大的社会力量所构成,它可以影响微观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它包括人口统计、经济、自然、技术、政治、法律及文化环境等。A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企业内部可控制的资源;不可控因素:企业控制不了的外部环境B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应不可控因素;把可控因素管理好3.行业环境:A入侵者研究B替代品生产商研究C买方研究D供应商研究E现有竞争者研究4计划的组织实施:一、目标管理是组织内部各部门乃至每个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自上而下地制定各自的目标并自主确定行动方针、安排工作进度、有效地组织实现和对成果严格考核的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二、特点:(1)层次性(2)网络性(3)多样性(4)可考核性(5)可实现性(6)富有挑战性(7)伴随信息反馈性。三如何利用目标管理组织计划的实施:(1)制定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评价成果(5)实行奖惩(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第八章组织设计1.组织设计的任务: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2.组织设计的原则:1专业化分工2统一指挥3控制幅度4权责对等5柔性经济3.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一、环境的影响;二、战略的影响三、技术的影响四、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4.部门化:也即活动分组,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将相关的工作活动予以划分和组合,形成易于管理的组织单位,如部、处、科、室、组等,这些通称作部门。(一)基本形式:1.职能部门化2.产品或服务部门化3.地域部门化4.顾客部门化5.流程部门化6.矩阵型结构7.动态网络型结构(二)基本原则: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5.组织的层级化:6.层级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集权和分权7.分权的影响因素:1)组织中有利于分权的因素:组织的规模活动的分散性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2)不利于分权的因素:政策的统一性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8.授权:就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要素:1.信息共享2.提高授权对象的知识与技能3.充分放权4.奖励绩效原则:1.重要性原则2.适度原则3.权责一致原则4.级差授权原则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1.员工的招聘与解聘:管理的欲望良好的品德敢于创新的精神决策的能力沟通的技能2.员工培训的目标:一、补充知识二、发展能力三、转变观念四、交流信息3.员工培训的方法:一、导入培训二、在职培训三、离职培训4.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一、工作轮换二、设置助理职务三、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5.绩效评估的作用:一.为最佳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二.为组织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三.为员工提供一面有益的“镜子”四.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五.为员工潜能的评价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依据6.绩效评估的程序:①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②确定考评责任者;③评价业绩;④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⑤根据考评结论,将结论备案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组织变革的过程:解冻、变革、再冻结2.组织变革的程序:1.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2.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3.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4.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3.组织变革的阻力:1.个人阻力(1)利益上的影响(2)心理上的影响2.团体阻力(1)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2)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4.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1.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力和阻力的强弱2.创新组织文化3.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5.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狭义: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有关组织的价值观念的总和,包括组织价值观,经营观,风气,员工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等.广义:组织文化是组织员工的主观意识,改造,适应,控制自然物质和社会环境所取得的成果,表现为科学知识,产品,机器厂房,组织制度,价值观,行为方式,审美观等等.6.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超个体的独特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发展性7.组织文化的结构:潜层次表层显现层8.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1.组织的价值观2.组织精神3.伦理规范4.组织素养第十一章领导概论1.领导的含义:名词——指领导者,即组织中确定组织目标并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领。动词——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是一项管理职能。2.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3.领导权力:法定权奖励权惩罚权个人影响权专长权4.领导风格类型:一、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二、按创新方式划分:魅力型领导者变革性领导者三、按思维方式划分:事务型领导者战略性领导者5.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者具有与生俱来的生理上、心理上的超群素质,并且领导者具有共同的素质和特征。6.领导行为理论:有效的领导者通过运用特定的领导方式来使其下属服从他,考察领导者好坏的标准是他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他们的内存素质。分为:独裁型、民主型、放任型7.领导权变理论:在a条件下,x领导方式是合适的,而领导方式y则适合于条件b,领导方式z则适合条件c。到底什么是条件a,b,c的要素呢?第12章激励1.激励的概念: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那些有利实现组织目标的自觉行为的活动或过程。2.激励的对象——员工和领导对象。3.行为:被管理者采取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是激励的目的。4.激励的需要理论:根据对人性的理解,着重突出激励对象的未满足的需要类型。理论要点:①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a.生理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社交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5.需求的五个层次: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两个基本出发点:A、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行为主要受优势需要所驱使;B、人的需要都有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只有低一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较高层次需要才发挥对人行为的推动作用
本文标题:周三多 管理学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4083 .html